北京时间:以系统性变革赢得首都媒体新优势
作者 宗昊
发表于 2025年1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首都的主流媒体平台,北京时间始终牢记使命,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探索全媒体转型与创新发展。2018年8月,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北京时间归属融媒体中心,与各节目中心、各频道频率、各栏目开启了进一步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北京广播电视台网络融媒体平台,打造北京市具备影响力和品牌度的移动新闻客户端。近年来,北京时间坚持技术为基、内容为核、服务为重、文化为魂、品牌为先,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平台驱动,开拓全媒体生态新格局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北京时间以巩固自有平台为基础,着力实现主流媒体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具体而言,北京时间通过构建一个强大的新媒体生态系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在2024年上半年,北京时间客户端实现了“双瀑布流”页面的全新升级,也成为全国首个“双瀑布流”媒体客户端,为用户带来了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当用户打开全新改版的北京时间客户端,映入眼帘的是和本人息息相关的“精选推荐”内容,通过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客户端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确保每位用户打开应用时,都能看到最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信息。

在平台资源协同方面,北京时间出台了大小屏融合互促机制,大小屏内容“一把尺”,并设立了每年千万元的融合资金,在机制的保驾护航之下,电视端向北京时间供稿量环比提升56%,稿件访问量增长3.6倍。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获评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成绩体现在数字上。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京时间客户端下载量激增至4960万,三年内增长了6.2倍。用户基数大幅度增长的背后,是北京时间在传播模式上的多元化拓展——从单一的新闻传播延伸为“新闻+政务服务+综合服务”模式。这种转型不仅大大增加了用户下载量,更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

北京时间不仅在自有平台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同时不断完善外部传播矩阵。在端外新媒体平台上,北京时间的表现同样卓越。2024年上半年,北京时间全网粉丝总量突破了6000万,在微博端,时间视频和北京时间粉丝数均达到千万级别。北京时间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累计观看量超过55亿次,在行业中遥遥领先。可以说,用户在哪里,北京时间的传播矩阵就延伸到哪里。北京时间始终紧跟用户需求,通过矩阵化的传播布局,有效覆盖多平台用户,这也展示出北京广电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前瞻性布局和战略眼光。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