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融合不仅是内容、形式和渠道层面的融合,还有产业链整合和新业态布局等层面的融合。近年来,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地方媒体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音乐+”为思路,以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打破产业之间的边界,寻求全新的跨界融合发展路径。通过音乐元素与国潮、动漫、科技等元素的融合,音乐产业与文体旅等产业的融合,拓宽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思路,强化了地方经济增长的动能。
关键词:地方媒体 音乐创意园 媒体融合
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地方媒体积极探索媒介形态的融合、内容创作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乃至体制机制的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地方媒体进一步布局媒体产业园区,将本区域优秀的媒体组织、人才和资源整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打造规模经济。如何借助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打造差异化的媒体产业园区功能定位,成为地方媒体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聚焦于某一特定垂直领域并持续做深做精成为很多媒体产业园区的重要选择。在这方面,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地方媒体产业园深耕音乐领域,打造“音乐+”新样态,并以音乐为支点撬动区域文旅发展,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一、地方媒体整合资源,打造差异化音乐产业园
媒体是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承载、核心渠道和关键手段。尤其是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快速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音乐的用户总体规模已经达到9亿,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达到1907.5亿,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面对这样一个前景无限的新兴领域,地方媒体凭借自身在音乐文化传播方面积累多年而形成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军音乐领域、布局音乐产业园区、开发全新的“音乐+”内容和传播样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类型的地方媒体,因其自身在人财物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打造的音乐园区也各具特色。梳理当前较为典型的音乐园区案例及其模式,能够为其他地方媒体提供一定参考。
1.广电媒体音乐园区。广电机构打造音乐产业园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使得音乐文化触达到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它还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歌手、版权、素材以及合作伙伴资源,这些都有助于音乐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城投集团联手打造的“广电城投686创意园”来看,该园区进一步明确构建全新的“音乐+4K/8K+5G”超高清视频制作基地、音乐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并着力于探索差异化的“音乐+”跨界融合发展模式,而这一定位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686创意园坐落于广州市人民北路686号即广东电台原址,广东电台则是广东流行音乐发展繁荣的重要助推力量。旗下的“音乐之声”频道更是音乐领域起步较早的专业电台,中国第一个华语原创音乐排行榜《音乐先锋榜》及其与多台联合推出的《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不但推动了国产原创音乐的发展繁荣,也为广大听众带来了高品质的听觉盛宴。广东卫视所打造的具有岭南特色文化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国乐大典》和《流淌的歌声》等,都是让电视观众印象深刻的音乐类品牌节目。可以说,广东广播电视台自带的音乐基因及在广东地区营造的浓厚的音乐创作氛围在带动686创意园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大力推动广东广电产业的转型升级,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将会产生更强的联动效应。
2.报业媒体音乐园区。不同于广电机构,报业集团与音乐产业之间的距离貌似相对较远,但事实上其所面临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挑战更早,压力也更大,因此那些具有资源优势、创新能力和前瞻思维的报业集团早早开启了产业园区的探索之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便是其中之一。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于1999年收购了广州化学纤维厂并于2007年完成了对旧厂房的改造工作,形成了全新的羊城创意产业园。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断发展,羊城创意产业园不但形成了“一园多区”(即在广州的增城、越秀、荔湾、南沙等市区和英德、佛山等城市拥有多个分园或园区)的发展格局,而且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和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