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传统视域下电视剧的结构技巧策略探析
作者 董叶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要:中国叙事传统中独特的结构技巧作为文化传承影响着中国电视剧创作。细节的象征化处理让难言的暗示得以诠释,赋予剧作深邃的味外之旨;复现的镜语和画面让意味不过度言说就能让观众领会;伏笔与照应使电视剧在剧情的黏连与圆合中获得相映成趣的美感,通过行而有序的穿插建构多视点位移与转换,共同服务于叙事主题。新时代应注重深入挖掘传统叙事经验,完善电视剧富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策略体系,彰显我国电视剧独树一帜的文化风采。

关键词:叙事传统 电视剧创作 中国特色 中华文化

中国叙事传统与西方大有不同,在程式化骨架结构外,经典叙事文本多把重点置于段落间错落有致、百转千回的布局上,有意安排的过渡照应、情节间的层次迭兴、适时的收起蓄势等“联缀”手法促成了独具韵味的起承转合。与文字性叙事文本不同,电视剧要以具体形象示人,影像表现方式不如文字广阔,因此故事建构要凝练严谨,这使得结构技巧策略的运用尤为重要。电视剧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结构技巧不仅是处理文本内容的方法,更成为获得受众关注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深入挖掘并梳理中华文化中叙事传统的结构技巧及策略并与电视剧创作经验结合,是完善我国电视剧特色化叙事策略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细节的象征化处理

西方叙事学中,细节往往被认为是种写实的方法。恩格斯认为细节是现实主义的三大要素之一,巴尔扎克则认为,“小说如果在细节上不真实,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而中国叙事传统中,细节多已突破写实而具有象征意义,能暗示故事发展和走向,与“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等美学传统一脉相承,还是“立象尽意”的思维体现。这些方法在电视剧叙事中的应用,让难言的暗示得以诠释,赋予剧作深邃的味外之旨。

1.“寓言细极”:暗喻与点题。明清小说中,无论是有意无意的季节描写,还是服装、食物等生活琐碎的勾勒,抑或是房屋、花园等外在环境的刻画都超越了写实化处理而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因该小说细节运用丰富而发出“寓言细极”的赞美与感叹。在中国电视剧中,这种衔接叙事结构的象征性细节不胜枚举,其往往作为叙事结构的暗喻呼应事件发展的走向,并在剧中担任“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生母卫小娘临死前将亲手绣的《李娘子镇守娘子关》送给明兰,成为整部剧的点睛之笔,暗喻明兰做人做事的准则以及与众不同的独立思想与自强意识。电视剧《中国往事》象征性的细节和暗喻更是数不胜数,该剧采用“以家喻国”的叙事方式,以晚清时期曹氏家族的命运描绘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历史画卷。片中的曹如器作为传统与封建礼教的化身,在屋内架起神秘的大锅,长期烹煮奇珍异宝以慰藉对死亡的恐惧,也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残喘挣扎,这是礼教文明“换汤不换药”的文化表征。在故事结束时他选择将其砸碎,不仅象征着曹如器认清了现实,也代表着旧时代的覆灭与新时代的到来。

2.“无痕有影”:转换与推进。“转”在叙事结构中担负着“中介”的属性,“转”的出现代表着叙事指向发生了转变,进而触发新线索、新人物和新情节。对于整体叙事结构而言,“转”的出现实际上是天然的叙事动力,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张竹坡品判《金瓶梅》以及金圣叹批注《水浒传》都曾说到“转接”对于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意义,精心巧妙的转接促使故事无痕有影地徐徐推进。电视剧艺术中“转”的功能往往也是由带有一定意味的细节所实现的,行而有效的“转”不仅可以加强情节间的黏合度,还能规避冗余的动作、台词和重复的视听画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电视剧的“注水”问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情的推进与转化常通过细节实现。例如,蔡元培希望陈独秀来北大任职而反复到其住所发出邀请,但“三顾茅庐”的前两次均失败了,蔡元培第三次前往时,惊喜地发现门是敞开的,屋顶烟囱冒着袅袅炊烟,这与之前境遇产生极大的反差。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