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新闻实践探索
作者 赵传奇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要:为创新国际传播路径,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中华文化产品助力中华文化品牌建设,新华社通过对德化白瓷这一具有代表性区域公共品牌深度探究,运用各类推介活动、媒介整合传播、聚合政商资源、建立人文交流机制等立体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方式,推动其走向全球,提升国际影响力。本文对相关活动及其报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链条策划对国际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传播 德化白瓷 媒体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泉州市德化县调研,对当地陶瓷产业发展提出殷切期望:精美的瓷器既要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近年来,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中华文化产品助力中华文化品牌建设,新华社深入研究、深度参与德化白瓷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挖掘陶瓷这个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以举办各类推介活动、整合国际传播、聚合资源、人文交流等立体化方式推动其走向全球,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刻践行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一年多来,“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系列活动(下文简称:国际巡展)获得逾7000家次海内外媒体报道,总浏览量超2亿次,覆盖全球潜在受众41.17亿人次,反响热烈。这类活动在提升城市品牌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探索。

一、德化白瓷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要依托于跨地域、跨文化的深度交流互鉴。还要考虑海外受众在文化认同、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采用具有贴近性、共鸣性的传播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6世纪前后,中国瓷器走上欧洲的神坛,成为圣洁的礼物敬献耶稣和圣母;随着瓷器大量销往欧洲,16世纪后期,瓷器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变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中国瓷器畅销欧洲,以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欧繁忙的海洋贸易。

宋元时期起,德化陶瓷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是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带走的德化瓷,是有文字记载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强调了其质地的纯净和色泽的明亮。明代德化白瓷被法国人誉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德化白瓷在长期的贸易与艺术互联互通中,承载着东方与西方文明互鉴、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底蕴。

1999年,南海打捞出的清代“泰兴”号沉船,船上的德化瓷器多达35万件;2007年,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出水了13000多件德化瓷器……有学者估计,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到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80年间,运往欧洲的瓷器约有1200万件;在18世纪,运往欧洲的瓷器有2500万~3000万件。

图1 “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墨西哥站推介会

陶瓷是德化县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2023年全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577亿元,陶瓷产品60%供应出口,2022年德化陶瓷出口额达301亿元,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化县在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选为“世界陶瓷之都”。2021年7月,德化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