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纪录片《文脉春秋》“地方感”建构策略研究
作者 许鑫
发表于 2025年1月

随着媒介地理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人文地理类纪实影像不断受到学界关注。在媒体融合日益推进的当下,人文地理类纪实影像借助数字技术不断打造具有互动性、融合性、具身性的媒介产品,借助融合思维不断向用户下沉,让地理信息与观众之间形成共生体验。

《文脉春秋》作为融合思维下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典范,于2023年末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对中华五千年历史地理展开变迁叙事,将地方与历史、地方与人文相互交织,通过多个历史名城的案例勾连起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对“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作出回答,用名城的千年发展史建构起地方感。“地方感”由地方性、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共同构成,三者间为路径助推关系,即个体在场接触地方的相关信息之后对地方产生依恋与认同,因而纪录片对地方感的建构即为对祖国大地、家乡故土、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依恋与认同的影像呈现。

一、历史对话中的具身书写

人文地理纪录片作为纪实影像的重要分支,在对历史与当下的梳理中发挥时空见证功能。它们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虚拟场景,让历史的“在场”表达得以再现,形成跨越荧屏的具身观感,从而通过强烈的历史召唤能力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1.互动性空间的搭建。互动性是媒体深度融合下媒介影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强调影像经由媒介传播与观众产生互动关联与情感共鸣。《文脉春秋》依靠互动叙事搭建起互动性空间,巧妙借助城市地理地形、人文景观、历史名人之间的互动关联展现中华数千年的文脉图景。

《文脉春秋》与以往人文地理纪录片分隔式展现城市空间场景相比,增加了时间关联与空间互动,让叙事风格呈现别具一格。在时间维度上,《文脉春秋》通过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让城市历史地理影像的演变过程跃上荧屏,梳理清晰历史间的城市与城市、人物与人物、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对话脉络,营造出“肉身”在场的沉浸式体验。第1集《文脉春秋·绍兴》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引出绍兴的城市诞生渊源,大禹与当地古越人的关联,并经由讲解绍兴古名“会稽”“越州”的变迁及内涵,从而衍生出王羲之、王阳明、鲁迅等绍兴历史名人故事。该片打通了历史名人间的时间壁垒,使其经由同一地方——绍兴而产生互动对话,让观众得以在30分钟的影像中极大程度地了解千年时间的绍兴故事。而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故事皆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华历史名人,借助其名人效应,在人物的讲解中进一步激发个体与时间维度中中华文脉的深度联结。

在空间维度上,《文脉春秋》采用地图位移分点讲解的方式展开互动叙事,让城市间的各处地形、景点、街巷从物理空间关联的基础上产生人文的互动关联。该片囊括的地图形式多样,其中包括数字动画地图、古代城舆图、航拍地图。镜头景别从远至近,按“城市—街区—建筑”的层次展开空间脉络,逐步讲解城市内部单一地理坐标的名称典故、实际意义与表征功能的同时,还串联起坐标间互动交织的人文故事。

2.身体的在场感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产物带来影像媒介新一轮的身体性转向,进而赋予主体能动的、多模态的、沉浸式的通感知觉。在法国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看来,身体、知觉、世界三者是完整统合的共同体,人通过身体接触世界从而产生知觉,也可以通过知觉再次感悟世界。《文脉春秋》将AR技术引入纪录片场景,应用于地图变迁的视频转场,将现实场景叠加在数字动画地图、古代城舆图之上,形成由古观今、拨云见日的历史在场感,进一步拉近历史与当下的距离,让观众感知脚下的道路仍是历史长河中古人走过的路。在《文脉春秋·歙县》一期中采用如今歙县的航拍地图,通过AR技术,将虚拟金黄色分界线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清晰讲解唐代之后由于徽州府治与歙县县治同在一座城池,而在乌聊山下形成的“城套城”的独特格局,自然而然地将观众的身体带入故事的具体场景。在具身性实践中,由于身体具有物质性,必然与空间或地方紧密关联才能完成身体的流动与生产,因而空间或地方赋予身体广阔的施展舞台。《文脉春秋》通过历史名城当地居民的切身体验,诸如影像中身体在场的古城街巷里的猪肉摊老板、菜市场摊贩、油粮店售货员,促成了身体融入空间的影像传递。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