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类节目《斯文江南》由东方卫视出品,第一季于2022年初开播,第二季在2023年4月播出。该节目邀请多位演艺名家和文化学者,通过“演读+围谈”的方式带领观众深入江南名城,品读经典名篇。这档节目在2022年3月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了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属于“赓续中华魂”主题。同年,《斯文江南》还被确定为“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的重点项目,凸显了其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此外,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的统计,《斯文江南》第二季的收视明显提升,节目的平均到达率达到了0.916%,收视率为0.366%;与第一季相比,平均到达率上涨了69.3%,收视率上涨了28.4%。这些数据显示出观众对该节目认可度的提高,证明了节目在传播经典名篇和江南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围谈模式,沉浸式演绎经典名篇
在传统的文化类节目中,通常采用专家学者对经典名篇进行解读和讲解。然而,《斯文江南》通过创新的围谈模式,不仅打破常规地真实还原了名家名篇、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中国文化脉络,还进行横向叙事,展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化体验,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了经典文化的传播。
1.打破常规,真实还原名家名篇。《斯文江南》突破了小体量小制作的限制,真实还原了名家名篇的精髓。该节目立足于经典名篇的围谈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立体,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以《斯文江南》第一季为例,节目打破了鲁迅严肃的形象,展现了他在教育孩子时轻松诙谐的一面,增加了观众对鲁迅的认知。类似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的怒吼和在《乞终制札子》中对母亲的真情流露,展示了其家国情怀和忠孝之情的并存。此外,节目还将目光投向广为人知但常被误解的唐寅,着重刻画了唐寅内心的苦闷经历,使观众重新认识并感受到唐寅作品中真实的情感。这种对经典名篇的重新审视和理解,让观众对唐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超越了影视剧中的刻板形象。
2.以点带面,勾勒中国文化脉络。《斯文江南》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中国文化脉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节目精心挑选了经典名篇,并通过围谈环节中的讨论和解读,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茅盾一期为例,通过围谈中的交流,揭示了茅盾对年轻作家的扶持和鼓励。茅盾的支持使茹志鹃得以突破困境,写下了《百合花》,并对她的孩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孩子王安忆也成为著名作家,并因《长恨歌》获得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故事勾连出了文学史中的细节,展现了历史中的温暖和感动,使观众更加亲近和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当节目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文化嘉宾于丹进行了丰富的拓展。她强调这篇文章“文可以说写红了一座楼,武可以说保一个大宋王朝”,范仲淹一生践行自己的初心,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斯文江南》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了中国文化脉络,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的文化体验,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3.沉浸围谈,呈现多元观点碰撞。《斯文江南》通过沉浸式的围谈方式,实现了横向叙事和观点碰撞,为经典名篇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节目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与讨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析,从而形成了观点的碰撞和对话。例如,节目中涉及李清照的讨论时,演员刘涛感受到了李清照的胸怀格局和豪情壮志,认为她展现了一种真正的“大女主”气质;学者黄晓丹也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李清照是一个光芒外露、才华横溢的人,呼吁在电视荧幕上能够更好地展现李清照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