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播的创新策略
作者 苗俊青 岳文慧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要:戏曲文化历史久远、内涵深厚,是包含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现阶段,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虽已展现出初步成效,但戏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仍不容忽视。为此,需要探索戏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借助信息技术厚植文化底蕴,大胆创新戏曲传播表达样式,努力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矩阵。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矩阵 戏曲文化 戏曲传播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其艺术生命力持久,群众基础良好,具有明显的传承优势。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应因时而动,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创新传承方式。然而,当下戏曲文化因表达的滞后性等因素与受众脱节,造成了传播困境。因此,应将戏曲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更深层次、更高等级的融合,助力戏曲文化突破“自困”与“他困”的“包围圈”,推动戏曲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文化传承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需要将其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戏曲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具备较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全媒体带来的诸多机遇。

1.戏曲文化恒久的艺术生命力。戏曲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后经漫长发展,戏曲内容、表演形式渐趋丰富、多元,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并演变为成熟的艺术形式,承担着娱乐、教化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例如,戏曲在元代进入成熟期,众多伟大的戏曲家及其作品涌现出来,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剧目登上戏曲舞台。这些剧目虽然内容、主题不一,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戏剧精神,以相关故事为载体,将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忠孝节义、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内容通过戏曲演绎出来,发挥了正本清流、提升国民素养的效果,时至今日依旧具备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积极影响。其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同时,也是人类史上的一大突破,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这点在新媒体时代依然不容置疑。

2.戏曲文化群众基础深厚。跨越时间的长河,戏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戏曲基因一直留存在国人心中。究其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戏曲文化从诞生起便始终扎根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关注他们的情感诉求,真正做到了戏曲素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戏曲表达兼具艺术化与通俗化,适应了不同群众的审美需求。戏曲艺术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是其建立起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关键所在。同时,以往人们生活中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戏曲成为受众休闲娱乐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但由此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新媒体时代,戏曲释放出了全新活力,戏迷粉丝群体出现雏形。在抖音热点2023年度盘点中,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强势“出圈”,播放量超4.6亿,影响用户1.2亿人,热点视频点赞超350万人。电影《满江红》选用豫剧配乐成为电影宣传的一大亮点。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京剧《贵妃醉酒》《晴雯撕扇》等经典剧目使观众印象深刻。戏歌如《说唱脸谱》《新贵妃醉酒》《悟空》等引领了新的潮流。戏曲与游戏相结合,如《王者荣耀》推出限定版戏曲皮肤角色,如项羽和虞姬、甄姬、上官婉儿等,形成了破风之旅。

3.戏曲发展的外部利好环境。戏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戏曲文化是我国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应充分挖掘戏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戏曲顶层设计渐趋完备。2023年10月7日至8日,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成为指导文艺工作、赓续中华文明的新起点,掀开了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也为戏曲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为戏曲传播带来了机遇。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五大典型新媒体平台去重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0.88亿,渗透率达到88.9%,三大梯队态势基本形成,其中,抖音以7.43亿月活,同比5.1%增速独占鳌头,第二阵营微博、快手月活分别为4.85亿、4.57亿,同比分别增长-1.2%、5.1%,哔哩哔哩和小红书位居第三阵营,月活分别为2.1亿、1.99亿,同比分别增长6.7%、20.2%。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