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报道如何讲好故事
作者 纪秀君
发表于 2025年1月

摘要: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叙事,讲故事是新闻报道常见的形式。教育新闻是关于教育事业、教育人物及学校生活的叙事。本文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为例,借鉴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的叙事的三个层面,从“故事——讲什么故事”“话语——怎样讲故事”“叙述——用什么讲故事”三个角度,分析教育新闻报道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如何讲好新时代的教育故事。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教育新闻 新闻话语 新闻叙事

西方叙事修辞批评的代表人物华尔特·菲希尔,创立了传播领域内最全面的叙事理论。他认为,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讲故事是新闻报道常见的形式,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作家杰克·哈特曾讲过:“故事已经是我们本能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以叙事的方式做梦、回忆、期待、希望、绝望、相信、怀疑、计划、修改、批评、建构、闲聊、学习、憎恨和热爱,所以故事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我们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叙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叙事就是以新闻的手法讲故事。

教育新闻是关于教育事业、教育人物及学校生活的新闻叙事,具有传播教育思想和文化、引导和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的作用。历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代表着教育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准,分析教育类获奖作品的叙事特点,研究其叙事原理和叙事方式,有利于提升教育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媒体融合趋势下,教育新闻报道如何讲好新时代教育故事。

一、第33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总体情况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显示,在377件获奖作品中,教育类获奖作品有18件,占比4.77%。18件作品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7件。

从体裁来看,18件教育类获奖作品中,消息2件、通讯3件、新闻专题2件、新闻纪录片2件、系列报道1件、新闻访谈1件、重大主题报道2件、典型报道4件、副刊杂文1件。从刊播媒介来看,18件教育类获奖作品中,报纸4件、广播4件、电视3件、新媒体7件。

值得注意的是,18件教育类获奖作品中,7件新媒体作品占比将近四成,并且有6件作品的刊播单位或发布平台都是媒体的自有平台客户端,另外1件是在社会化平台上发布,这也反映出了媒体融合迈入纵深阶段,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趋势。

二、第33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叙事特征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如何流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叙事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故事”,即被叙述的事;二是“叙述话语”,即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三是“叙述行为”,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如讲故事的过程。借鉴热奈特提出的概念,笔者从“故事——讲什么故事”“话语——怎样讲故事”“叙述——用什么讲故事”三个角度,分析第33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的叙事特征。

(一)讲什么故事:捕捉“教育+社会”的碰撞点

新闻叙事学里的“故事”,是指被叙述的内容,它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事件组合而成。本届教育类获奖作品,从“讲什么故事”来看,很好地抓住了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点,也体现了记者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判断。

1.紧扣时代脉搏,寻找重大主题的教育视角。近两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重大主题,怎样通过教育故事来反映这一主题?此届中国新闻奖有5件教育类获奖作品提供了答案。例如,一等奖作品《大山里的百灵鸟——冬奥开幕式上,唱着奥运会歌的山里孩子》和三等奖作品《微视频|月亮舞台》,既抓住了河北省阜平县大山里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演唱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颂》这一社会热点,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脱贫地区乡村孩子的精神风貌,回应了世界对中国脱贫攻坚的关切。

又如,一等奖作品《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和三等奖作品《暖风习习|为什么这个爱吃“苦”的佤族寨子,名字却叫“幸福的地方”?》《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讲述的都是贫困地区成长起来的孩子赶上了好时代考上大学,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故事。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