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志,其植根于党的伟大实践经验和丰厚的理论知识,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破题重点。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深入在“文”也在“旅”,在“传”也在“留”。随着政策推进,不少地区已经完成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文旅+红色资源、文旅+研学等模式所蕴含的人文效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聚焦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以实际案例为导向分析红色资源文旅融合发展现状特征,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变短暂“流量”为长效品牌“留量”的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 红色基因 品牌营销 流量转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富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资源是文旅融合的助推剂,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独特的内容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展现了对文旅融合中红色资源利用与传播的重视。笔者以地方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红色文旅发展现状,从产业融合、品牌塑造、宣传途径等多角度出发,探索适用于融媒体背景下,能够有效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短期“流量”变长期“留量”的合理转化路径。
一、文旅融合,破题出圈是必由之路
文旅融合破题出圈是历史必然,也是社会需要。融合过程中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终实现“文旅融合的美美与共”是关键环节。近年来,红色文旅打响教育旅游第一枪,成功突出重围,顺利完成了一次次的文化传承。
1.以文塑旅,资源整合。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旅游不仅仅是在不同地点进行表面化的体验,而是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以此丰富精神生活。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的出圈打开了旅游新思路,地方红色文旅也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呼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挖掘资源、整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而是以融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内生活力。例如,陕西南泥湾融合红色经典与乡村振兴,将“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并重,塑造了独特品牌风尚,推动全域发展。南泥湾精神,象征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实干拼搏的宝贵精神。当前,该地区整合三大产业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农业文明、蓝色科技多元旅游集聚区,聚焦“南泥湾”品牌,建成研学基地,实现教、研、旅、农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更为南泥湾注入了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之路。
2.以旅彰文,精神传承。以旅彰文,不仅是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深度实践。在旅游活动这种高效的文化交流方式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不仅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更能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娄山关,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地标,其“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形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革命历程的深刻隐喻。在这里,红军战斗纪念碑静静矗立,见证了长征路上的不易与坚持;山顶的战斗遗址,讲述着革命先辈们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故事。游客在参观红军战斗遗址、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更被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打动。在红色精神传承实践中,把娄山关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不仅使游客增强了爱国情感,同时也提升了地方文化软实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3.文旅融合,美美与共。文旅融合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凸显了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高效利用及内涵传承的重要意义。这一进程旨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各自优势,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状态。其核心在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进而实现文化传承深化与旅游体验优化的双重使命。
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经典,历经千年沉睡,如今在融媒体时代与智慧化建设的推动下,得以重焕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