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幻电影、动画、游戏的发展
作者 [俄]阿丽娜·谢尔盖耶夫娜·切乔特金娜(Ар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 Чечеткин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生)杨朵
发表于 2025年2月

俄罗斯科幻电影、动画与游戏表达的主题十分丰富: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理想、对核战争和机器叛乱的恐惧、对星际旅行和穿越时空能力的渴望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它们的发展脉络。

俄苏科幻电影

1. 从起源到苏德战争时期

20世纪初期,俄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这些电影中尚无科幻电影的存在,更多的是带有神秘主义元素的电影,如瓦·冈察洛夫(В. Гончаров)拍摄的默片《午夜墓园》(«В полночь на кладбище»)和《维伊》(«Вий»)(这两部电影都未能流传下来)。这些影片推动了科幻电影的诞生,并为拍摄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后,电影中开始出现科幻元素。随着俄国人民开始萌发出新的政治自觉意识,当时的电影中也充满了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例如,1919年,在十月革命两周年之际,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小说《铁蹄》(The Iron Heel)被改编成电影。该电影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家对20世纪美国“法西斯专政”时代以及随后的世界革命相关文献的研究。

电影《艾丽塔》宣传海报图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苏联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电影类型,正式起源于导演雅·普罗塔扎诺夫(Я. Протазанов)1924年拍摄的电影《艾丽塔》(«Аэлита»)。该电影是一部黑白默片,由普罗塔扎诺夫根据阿·托尔斯泰(А. Толсто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片展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当时的人们对外太空和星际飞行的看法。该片还结合当时的现实状况以及对与外星种族建立联系的前景设想,肯定了革命对于苏联人民的意义。1925 年还有两部影片也充满了革命的悲怆感:《拿破仑气体》[«Наполеон-газ»,导演:谢·季莫申科(С. Тимошенко)]和《死亡射线》[«Луч смерти»,导演:列·库列舍夫(Л. Кулешов)],它们分别讲述了军事技术的新发明和工人反抗“压迫者”的斗争。这些情节反映了那个时代苏联人民对于西方国家威胁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感知,电影中工人阶级的胜利激发了人们对于光明未来的希望。1935年的电影《感觉的消失》[«Гибель сенсации»,导演:亚·安德里耶夫斯基(А. Андриевский)]中也含有同样的意蕴,但在这部影片中,工人们面临的威胁并非来自致命武器,而是来自会取代他们工作的尖端科技机器人。

20世纪30年代,太空飞行这一概念的热度在苏联居高不下。期刊上出现了大量文章,专门介绍苏联和西方国家在喷气推进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现象也反映在科幻电影中。1936年的默片《太空飞行》[«Космический рейс» ,导演:瓦·茹拉夫列夫(В. Журавлев)]讲述了人类飞向月球的故事。该影片的剧组直接向苏联科学家、宇航学家康·爱·齐奥尔科夫斯基(К. Э. Циолковский)进行了咨询。

20世纪40年代,在苏德战争和战后复苏时期,科幻电影的摄制和发行处于暂停阶段。

2. 科幻电影的复兴:20世纪50—60年代中期

直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幻电影才得以复兴,这些于冷战背景下制作的电影仍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颇具知名度的阿布拉姆·罗姆(А. Роом)1953年执导的电影《银尘》(«Серебристая пыль»)讲述了美国科学家斯蒂尔教授为追求财富而发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影片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罪恶:穷兵黩武、腐败、与法西斯集团勾结。更受欢迎的是1955年由导演康·皮皮纳什维利(К. Пипинашвили)执导的、改编自格·阿达莫夫(Г. Адамов)小说的电影《两大洋之谜》(«Тайна двух океанов»)。这部电影可以归类于“近景”(«ближний прицел»)幻想。这是一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的侦探冒险电影,其中的科幻元素体现在配备超声波武器的高速潜艇这一超前设计上。

在随后的几年中,科幻电影数量的增长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影响: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个人崇拜遭到批判,苏联从此进入“赫鲁晓夫解冻”时期。艺术家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束缚,从而能够在创作中更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电影《两大洋之谜》宣传海报图

20世纪50年代,以太空为主题的电影纷纷涌现,这与苏联当时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实际成就有关。例如,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并进入近地轨道;1959年,两台空间探测器(月球1号和月球2号)相继升空。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日子也即将到来——这一历史时刻在1961年成为现实。1959年,电影《我曾是太阳的卫星》(«Я был спутником Солнца»)和《天空在召唤》(«Небо зовет»)上映,这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在《我曾是太阳的卫星》中,太阳探测器被发送到太阳上进行太空探险;在《天空在召唤》中,被选为目的地的是火星。这一时期的另一部太空主题的名作是1963年的《向梦想出发》(«Мечте навстречу»),它讲述了一艘飞往地球的外星飞船发生事故的故事,为了帮助外星人,地球人派射电天文学家塔妮娅乘坐“大洋”号星际飞船前往支援。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特别注重描绘科学家和研究者等人物角色,塑造了一系列忠于科学并在科学研究领域勇于探索的理想主义者形象。

1961年的电影《水陆两栖人》(«Человек-амфибия»)改编自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А. Беляе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移植了鲨鱼腮的年轻人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叙事核心并非科幻元素,而是一段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电影展示了通过改造人体赋予人体新能力(水下呼吸)的可能性,但这同时也可能剥夺了人类更重要的东西——人类的爱情。

3.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苏联解体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苏联工业企业中对于机器人的大规模引进,苏联科幻电影的主题范围显著扩大。科幻作家们也开始转向机器人题材。各行各业的机器人化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机器人的潜力有多大?人类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影探索的重点。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