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 迎来发展机遇
作者 杜婕
发表于 2025年2月

经过起伏 重新受到大众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保龄球曾在中国风靡一时。据不完全统计,巅峰期国内大约有2800家保龄球馆,每年卖到中国的球道差不多有5000条。大量影视、音乐作品中都出现了保龄球的元素。比如,张惠妹的那一首《寂寞保龄球》:“当爱情让我feel so boring,我开始爱上打bowling,让寂寞就像圆球,滚动滚动,滚出爱情的伤痛。”说保龄球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签,并不为过。今年大热的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就有打保龄球的镜头;电视剧《繁花》中,陶陶时常邀约宝总深夜去打保龄球——这些镜头戳中了不少人怀旧的情结。

跨入二十一世纪,保龄球突然衰落,大批球馆纷纷倒闭。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曾经风靡中国的保龄球运动似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保龄球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投资、维护成本高、消费价格贵、消费群体有限,以及社交场所和方式转移、健身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性等诸多因素。当时,属于娱乐产业的保龄球行业经历大起大落,遭遇了冷冬,但作为体育运动的保龄球经过“寒冬”考验之后,留下来的是一些真正热爱保龄球的人。

只要有种子,环境条件合适就会发芽生长。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保龄球出现复苏迹象。2017年,中国保龄球有件“大事”:中国职业保龄球巡回赛成都站、中国成都保龄球公开赛、全国男子保龄球锦标赛南方赛区——三项赛事在成都连续举办,既有中国保龄球协会首次推出面向特殊群体的职业赛事,也有高奖金额的公开赛事,还有纳入全国体育竞赛计划的正规锦标赛事。此举创造了中国保龄球历史上最大参赛规模、比赛天数、赛事密度的国内赛事集合,总计参赛者近300人,达500人次。四川保龄球运动发展一直不错,在我国保龄球运动跌至低谷的时候,四川虽然场馆数量和打球人数也出现萎缩,但发展的延续性仍然保留下来,没有出现“断档”。四川保龄球选手多次在全国体育大会、全国保龄球锦标赛上摘金夺银,培养了张晔、黄健、张轶佳等一批国家队选手。

2022年6月,为了“摸清家底”,推动项目振兴,了解中国保龄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保龄球行业发展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发展举措,中国保龄球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保龄球运动行业调查。

本文刊登于《新体育》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