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变与思
作者 苏楚皓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三十年 变与不变

金黄色的树林倒影划过车窗,秋风里夹着脐橙的香甜,江西南部群山围绕的定南小城因足球有了节日般的热闹。在市区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2024年中国传承足球明星联赛的横幅在夕阳下衬得鲜红。一个用初心、情怀和江湖豪情构建的名为“传承”的故事,在这里开启了第十年的讲述。

近年来颇有互联网意识的徐亮在赛场上仍然不吝体能,在凉意渐起的傍晚也浑身是汗。他说:“我从车站往球场一路走来,马路两边随处可见足球元素,特别好。能跟久违的老大哥们再次并肩作战,这种感受十分亲切。”本届传承联赛的参赛球员年龄跨度为36-64岁,其中有十代足球运动员、100多位历届国字号球员,很多人是中国男足从1985年至2017年先后九次冲击世界杯的亲历者。

“活力定南,稀土王国,赛事胜地,足球新城”,这是定南县城的宣传标语,街道上也有各类足球涂鸦。训练中心共有16块足球场,包括12块十一人制场地和4块七人制场地,10栋公寓楼可容纳1500人,是华东、华南地区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

伴随着夜幕升起的是定南人民的热情。祥和欢笑充满了看台,一万多人新奇地打量着场上粤沪足球风格的碰撞。赛后,广州传承队队长彭伟国与上海传承队队长范志毅碰拳寒暄,看台上同时喊着二人的名字,两位队长向球迷作揖致谢。

中国传承足球明星联赛原为老甲A传承联赛,由中国足球的几位名宿于2012年在广州发起。彭伟国说:“记得我和高峰、姜峰、魏群、范志毅等几人在广州市足协的办公室里商量此事。此前,在中国足协的竞赛序列里,大型退役球员比赛是空白。第一届是在2012年举办,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球迷、记者,给记者安排的酒店都不够住,体育场全场爆满。”

时光荏苒,自1994年红山口会议扬起中国足球改革大旗,30个春秋悄然而过,映照着中国大地上的足球之变、老一代球员眼角的褶皱,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思考。彭伟国感慨道:“变化太大了,现在的足球基础设施是我们那个年代难以想象的。如果当年的运动医疗设施有这么先进,我应该还能多踢几年。”他认为如今中国各地的足球流派趋于融合,广东传统的足球特点已经渐渐磨平。遥想当年,彭伟国灵巧突破后传中给宿茂臻,山东“高塔”以旱地拔葱式头球攻破美国队球门,这样的场景已很少在成年国家队的比赛里看到。

宿茂臻回忆道:“职业联赛之初,每支球队的特点都非常鲜明。山东队就是长传冲吊和防守反击,北京队是小快灵,广东队脚法非常细腻,辽宁队、大连队都是大刀阔斧,湖北、四川偏于技术流,还有上海的抢、逼、围。”在他眼里,足球是和地域文化高度融合的运动,“现在国家队里特点鲜明的球员少了些,但拼搏精神没变”。

赛事现场,披着北京深绿围巾和天津蓝白围巾的球迷们坐在一起,只要是京津两队的比赛,这群球迷都会一同坐上看台助威。他们当中,有的以家庭为单位,从天津自驾来看球,也有几位年长的胡同球迷相互照应着,坐绿皮火车从北京西“摇”到定南南站。“我家三代都是天津球迷,第一次进球场是父亲抱着襁褓里的我”,“儿子高考结束后,我给他的礼物就是到工体看球,他现在当警察了,时常到工体维持治安,我有一次在工体看球时,正好远远见着我儿子”……踊跃的分享间,是中国足球雷打不动的坚守和追随。

本文刊登于《新体育》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