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级别难题
作者 于杰 黄伟
发表于 2025年2月
在巴黎奥运赛场上
于杰

难言大突破

巴黎奥运会上,刘焕华夺下男子举重102公斤级金牌,给国人一个惊喜。迄今中国举重总共揽下过44枚奥运金牌,但大级别奏国歌还是首次。

当巴黎举重赛台最后一把杠铃落地,在场的国人无不欢呼雀跃。这枚金牌向世界表明,中国男子举重不仅中小级别强大,大级别也开始迎头赶上,在破解大级别难题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岁月的沉淀,思维的梳理,好多问题逐渐清晰。我认为,就此认定中国男举有望乘势出击,全面开花,为时过早,面前的路还长。刘焕华的冒尖仅是个例。对于何时再冒出几个甚至是加强版的“刘焕华”,我真不好回答,尽管我比常人更希望能有那么一天。

成功的喜悦

搞竞技体育的人都清楚,争相登顶的庞大人群中,“材料”的位置始终在后天加工之前。大级别优秀人才要求体格健壮,还要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好。这方面,不同人种的差异客观存在,否则怎么解释黑人运动员称霸田径短道而与泳池无缘。举重大级别高手在中西亚与欧美,我国多年来一直处于弱势。

竞技体育讲效益,讲投入产出比。东亚人举重优势在中小级别,刘焕华的出现是个例。中国男举不可能因此放弃和分散重点在中小级别的资源配置,而是要继续加强与提高,努力拓展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这基础上,通过中小级别的扬长,对大级别补短,带动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战略是精准施策与发力,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潜力,着力选好用好“千里马”。“力量的背后是智慧”,刘焕华冲出重围,偶然性里也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通过交流总结,借鉴利用其中一二,对继续破解大级别难题更有意义。

“增重不肥”大获成功

刘焕华走到今天,可谓难关重重。回头看,他的升级不是我们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一种冲出重围找生路的无奈之举。

这个小伙子2001年8月20日出生于湖南嘉禾,2015年加入天津市队,2022年1月入选国家队。我记得很清楚,他上的第一堂课,就在海南五指山奥林匹克体育训练馆。

近些年,国际举联对奥运会参赛分级频繁变更,我们只能听令应变。巴黎奥运男子举重设61公斤级、73公斤级、89公斤级、102公斤级和102以上公斤级共5个级别,一个国家最多可派3员出战。刘焕华身高1米75,最适合打89公斤级。出道头几年,他打81公斤级,曾获2021年陕西全运会铜牌。巴黎奥运不设81公斤级,他只好跳到89公斤级,近几年一直没脱离这一级别。当时,国家队这一级别已有三名高手,包括里约奥运会85公斤级银牌得主田涛。团队左思右想,根据奥运会主要对手近况,又考虑到刘焕华年轻,可塑料性强,在三人中实力尚不突出等因素,确定让他升到102公斤级。凭他的身体条件,打这个级别是亏了一些,但实在没有别的选项。

这样一来,要在一年多一点时间里增加体重十几公斤,体脂率还得稳住,谈何容易。

本文刊登于《新体育》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