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5:现代的中国

在中国激扬变革的时期,作为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马克·吕布捕捉了中国动态的、复杂的、飞速变化的肖像,呈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
转折点上的马克·吕布
在中国读者的理解中,马克是一位纪实摄影的大师,但他本人却在不同场合不断强调自己的作品不是“纪实”的,他拍照片不是为了传达与现实相关的“信息”,而是因为事物所带给他的惊奇;他只是一个细节的收藏者,而这个细节很可能像公共汽车里的某人随便说的一句话一样毫无意义。“我不是一个分析者,”1996年 6月,谈到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时他对《纽约时报》说,“我只是收集了一些印象。” 只是“一些印象”的照片显然难以称为“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因为“纪实摄影”的含义之一就是照片以其真实性可作为文献或者证据,而“印象”极可能与真实不符。
准确地理解这种错位,对于准确理解马克的中国照片的意义—包括从摄影史的角度理解马克在20世纪报道摄影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实作为一名玛格南摄影师,在他进入玛格南的第一天,这种错位的基因就已经种下了,因为他的两位精神导师—罗伯特·卡帕和布列松—正好代表了报道摄影的两个方向:新闻主义的方向与艺术趣味的方向。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