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机会稀缺的环境下,你需要主动展示自我、增加曝光
作者 施歌
发表于 2025年2月

Yi:YiMagazine

L:林凡 (脉脉创始人兼CEO)

Yi:整体来看,你觉得2024年就业市场的情况是什么样?你观察到了哪些变化?

L:2024年就业市场有一些复苏,但挑战依然存在。从数据的角度讲,“人才的供需比”从2022年的1.29上升到2023年的2.0,而2024年全年统计下来是2.06,基本持平。这个数字意味着两个求职者在竞争一个岗位。有一些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其实大家又开始少量招人。这背后确实跟大模型带来的一些可能性和变数是有关系的。我们看到,主动辞职的职场人从2023年的12.8%增加到了2024年的16.9%。根据202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年7月中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高达48.7个小时。2024年16.9%主动跳槽的人中,有8.2%是跳槽成功的,大概一半的辞职者找到了新的工作。这些新工作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硬件、教培等还在发展中的行业。剩下的一半基本就是待业。他们也无法预测未来,有些人感到环境压力变大了,撑不住了就辞职,这个是正常的。

Yi:新经济行业的人才供应情况整体是趋于饱和的,但这个行业仍然有大量的技术岗位供不应求。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其他行业是不是也存在?

L:我们经常讲,就业会有结构性错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很多年里一直存在。一方面好像大学生供给非常多,另一方面对应的岗位是稀缺的。其实2024年总体都趋于饱和:职位都是少的,人才都是多的。这是一个全国范围内各个就业群体都明显的现象,不仅是新经济行业,还包括体力劳动较多的岗位、中基层公司人。

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它的需求基数非常小。技术岗在全国的岗位供给里面可能不到5%。这个数据还不是关键技术岗的,算法、大模型等突然间增长的领域才拥有关键技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导致人才稀缺,这类岗位极少,可能只有1%。

造成这种局面的第一个因素,是经济环境让大部分企业承压,所以新的岗位供给不足。很多企业在前两年“降本增效”的过程中,持续地释放人才。以前我们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大学生心气比较高,不愿意干这个,不愿意干那个,所以才产生了一定结构性的错配。但现在有所不同。成熟的就业人群被企业释放出来以后,有生活压力,其实会快速地一层层向下填补就业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空白。比如说我们招聘薪酬HR,一些中型公司的HRVP会来投简历,相当于上一层往下面挤压,就把以前结构性错配的问题给填平了。这样一来,市场上只有极少数高端岗位还在人才供给上有缺口。第二个因素是关键技术岗供不应求。大模型在过去两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和比较多的机会,这时就需要有“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去填补—当然,跟整个人才供给相比是很小的。

第三个可能也是曾经结构性错配问题的延续。我们整体的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有一些脱节,现在这群人面临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Yi:当成熟就业人群被挤压到基层,应届毕业生的机会可能就变少了。这是否与日本过去30年的“就业冰河期”的一些特征吻合?

L: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因素是我们自由职业的机会还比较多,现在很多同学当UP主、做直播和电商、开网约车。他们能力也不见得对口,但好歹是能这么做的。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大家经济条件都还可以,所以很多时候就能读研、留学,不进入就业市场。从疫情出现起,就有人开始推迟就业。这批人的就业情况可能要再过两三年才会变得更加明显。但是我一直觉得,出海或者其他新岗位还是会再进一步消化这些人才的。

Yi:说到出海,这个领域的岗位在增长,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的情况?

L:现在出海还是招聘职位偏多,人才的供给偏少。出海整体是不卷的,对学历、经验的要求偏低。这个事情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双方的信息差。国内就业靠内推,可能更多是缺乏信任,那出海就业就是又缺信任又缺信息。大家对海外岗位信任感比较低,不太想去了解,也不太信任。

企业侧我们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是倾向于在当地招人。如果你从国内派人过去,薪酬要更高才有吸引力,那员工成本就变高了,这可能和企业出海的目的相悖。其次,当地员工如果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工作。所以,当地的华人、会中文的本地人,薪资往往要比一般人高出30%到50%。现在我看到大部分的国内人才宁可待业也不太愿意出海。在海外招人还是比较贵。所以这种情况下,两边错配比较大,自然也不卷,你只要愿意被外派,企业就很欢迎。

Yi: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角度来说,你认为2025年就业市场还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L:根据我们对就业市场的观察,包括跟很多企业的沟通来看,情况好一点的企业招聘需求确实在恢复,但大家倾向于校招。社招其实在减弱,基本不会再像往年那样有春招、秋招这种爆发性的需求了,更多是在业务确实有紧急的需求招人部门要响应一下,如果业务没有需求,企业就不会集中招人。

很多人在大厂就生怕被企业开掉,而不是说到了春招去看新的机会,所以不再会出现大规模离职换工作的情况。校招现在是很多企业招聘理工科高学历人才的好通道。另外,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培养实习生了。第一是实习生便宜,第二是现在挺多同学潜力还是不错的。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感觉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企业赚钱越来越难,资源有限,不能像以前那样花大钱“堆”人,保证业务一定能够起来。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