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名片,勾勒区域工业软实力
作者 孙颖妮
发表于 2025年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这是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第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体量最大、门类最全的工业大国。

产业经济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载体,然而,浩渺的产业板块散布于全国各地,难窥全貌。

近日,“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有影响力产业名片”,共有80个市县上榜。城市产业名片开创性地从地理空间形态的视角,绘制出一幅中国经济的产业版图,通过展现“毛细血管”和“强健肌肉”,勾勒出中国产业的硬核“软实力”。

据了解,“中国产业地理盛典”由央视财经节目中心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打造。

在这次盛典上,有30个城市获得了自己的产业名片。它们分别是,北京市——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地标、上海市——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地标、深圳市——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地标、广州市——中国现代汽车产业地标、武汉市——中国光电子产业地标、杭州市——中国视觉智能产业地标、青岛市——中国智能家电产业地标、成都市——中国柔性显示产业地标……德州市——中国竞技体育装备产业地标(见表1)。

另有50个县域城市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名片。它们分别是,苏州市昆山市——中国笔记本电脑制造高地、泉州市晋江市——中国国潮鞋服产业高地、苏州市张家港市——中国高性能钢铁材料产业高地、苏州市太仓市——中国精密装备制造产业高地、遵义市仁怀市——中国酱香酒产业高地……绵阳市江油市中国特冶新材料产业高地(见表2)。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表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入“软实力”时代,从之前拼要素、拼政策,转向拼创新生态、拼人才集聚、拼区域影响力。研究发现,产业名片融合区域历史文化、城市特质、产业优势、发展理念,彰显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工业的形象,是产业实力的重要标识和经济影响力感召力的具体象征。

每张产业名片,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县域产业突围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报告(下称“报告”),将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划分为领航型、创新型、启航型、潜力型四种类型,四类产业名片呈阶梯式发展。

其中领航型产业名片城市全球影响力强,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昆山市。前三个城市是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城市前三名,而昆山则是县域第一名。领航型的产业名片来自一线城市和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形成知名度高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等,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多维度排名均位居前列。

创新型产业名片城市主要包括广州市、武汉市、杭州市、青岛市、成都市等六个城市和晋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等12个县域城市。创新型产业名片主要来自新一线城市和优势特色突出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大多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某一产业领域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衍生出“武汉·中国光谷”“杭州·中国视谷”“浏阳·中国花炮之乡”“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丹阳·中国眼镜之都”等产业名片。

例如,浏阳被誉为中国的烟花之乡,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烟花消费品制造最为重要的产业带。大会上,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文表示,浏阳烟花是活力浏阳的灵魂基因。浏阳以文化消费新体验为导向,推出了加特林、水母等网红爆品,文旅融合让城市越玩越浪漫。浏阳通过研发加进行线上引流,创意引流,去浏阳看一场烟花,成为人生向往。

启航型产业名片主要来自苏州市、南京市、宁波市、重庆市等11个城市和宁海县、安溪县、常熟市、海宁市等22个县域城市。启航型产业名片也主要来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和产业有一定特色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普遍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初步形成了“合肥·中国声谷”“长沙·工程机械之都”“宁波·磁创之都”“安溪·中国茶都”等产业名片,地标产业特色鲜明,地标产业带动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潜力型产业名片是2024年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城市第20至30名,县域第36至50名,来自常州市、沈阳市、福州市、佛山市、长春市等11个城市和德清县、海安市、柘城市等15个县域城市。潜力型产业名片所属区域普遍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但产业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仍需进一步发挥,未来具有较大潜力。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