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增持银行股超350亿元
作者 康恺
发表于 2025年2月

“美国人应如何投资中国股市?”在纷纷涌入小红书之际,亦有外国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资本市场。

“Buy Buy Buy!(买买买!)”在小红书一条点赞和留言量均为几千的帖子中,还有投资者建议,应尽快完善境外普通投资者开户指南。

对于如何投资中国股市,入华已久的机构投资者或是最了解的群体。“看好中国经济是近年来外资投资A股主因,A股企业盈利和股价可映射中国经济基本面,银行、消费、科技、新能源等领域颇受外资偏爱。”一位外资基金经理说道。

2024年,外资涌向银行股便是最好的实例。万得(Wind)数据显示,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为北向资金2024年全年净买入最多的板块,达350.56亿元。

细分来看,北向资金买入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城商行的金额达174.36亿元、95.78亿元、66.66亿元。在此背后,外资追逐不同的盈利逻辑,国有大行的高股息可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背后的工业企业产能升级、居民财富潮涌或为投资者带来想象空间。

350亿元的资金量,这对北向资金不容小觑。从行业比较来看,2024年全年,北向资金买入银行股的资金量是排名第三的电力设备和新能源2.6倍。从时间维度来看,2023年全年,北向资金净卖出银行股近200亿元。

市场人士认为,相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外资更倾向通过陆港通投资A股市场,北向资金更能反映外资情绪。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金融分析师徐然对《财经》表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注重资产分散配置。国有银行股票股息率较高,其类固收的特点可扮演投资“底仓”角色。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更像风险资产,与银行所处地区息息相关。工业部门充满活力、债务负担低、研发支出增长快、人口红利高的地区的银行更受外资偏爱。

对于外资会否进一步增持银行股,瑞银亚洲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对《财经》表示,这将取决于国有银行等银行股息率、银行业务发展及未来债券资产价格等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如果经济企稳回升,将减轻银行房地产、城投、零售等领域的资产质量风险。如果经济超预期恢复,市场风格将切换,将提振市场风险偏好,进而减少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

早有迹可循

春江水暖鸭先知,外资抢筹银行股早有迹可循。

“2024年初回国调研的时候,就发现不少外资又开始讨论要不要买银行股了,当时大家讨论的话题更多是要不要补仓,毕竟2023年外资卖银行股卖得太多了。”前述外资基金经理表示,“但如何补也需要策略。我们要在低利率环境中寻找优质标的,高股息的国有大行板块或是一大选择。三季度后,中国宽松政策渐明,这逐渐成为外资共识,我们便要与其他投资者‘抢’优质资产了。”

2024年,在北向资金增持行业中,国有银行位居第四。当期,六大国有银行均获北向资金增持,增持股份数量合计19.23亿股,增持金额合计95.78亿元。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交通银行(601328.SH)获增持金额均超16亿元,分居前三位。

从股息情况来看,万得数据显示,对比A股其他板块,银行板块股息率达4.83%,在全市场名列前茅。另据国盛证券金融团队计算,当前国有大行加权平均股息率为4.66%。

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发布中期派息方案的银行派息总额约为2500多亿元。据此计算,国有六大行的分红总额占比接近80%。

进入2025年,国有银行再下“红包雨”。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六大国有银行共计将派发现金红利达2048.23亿元。

政策指引是高股息的主要推手。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