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白酒国际化新趋势
作者 张雪云 张建锋
发表于 2025年2月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及经济波动的情形下,中国白酒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实际上,中国白酒国际化已持续多年,但成果有所反复,国际化战略效果并不理想,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干扰。其中,内因包括白酒公司重心仍聚焦国内市场,外因则包括高额的关税、标准不统一、渠道建设跟不上等。

白酒公司提升国际化战略的背后,是中国白酒市场已从增量阶段进入存量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累计值为414.5万千升,同比下滑1.8%。2024年前三季度,多家白酒上市公司业绩疲软,已有头部白酒公司业绩出现下滑。

行业深度调整之际,国际化水平成为投资者衡量白酒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有投资人表示,“目前的投资原则是:对于消费行业没有海外业务增长空间的企业,不投;有海外业务增长空间的企业,择时投。”基于市场拓展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白酒出海已从曾经的选择题,变成现如今很多公司的必选题。

国内竞争加剧,全球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球化进程和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下,中国白酒行业从增量市场演变至存量市场乃至缩量竞争阶段。这一趋势在2024年三季报中得到了体现,多家上市酒企的业绩增速明显放缓。

作为白酒龙头的贵州茅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95%、15.04%,相对于上年同期的18.48%、19.09%增幅,均有所下滑;五粮液上述增速从双位数降至个位数;洋河股份上述增速更是由双位数增长变为下滑。

年度数据亦有相同趋势。贵州茅台初步核算,预计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约为15.44%、14.67%,相对于2023年同期的18.04%、19.16%增幅,均有所下滑。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包括进口酒在内整个酒类流通市场有近2万亿元规模,从事酒类流通行业的注册企业达940万家,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尽管国内白酒市场竞争日趋加剧,但全球烈酒市场规模依然庞大。据德国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烈酒市场总营收约52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2万亿元);2023年-2027年,全球烈酒市场营收有望保持4.5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虽然中国白酒出口额在2023年增至8.05亿美元,但占比依然较低。2022年威士忌出口占全球酒精饮料出口额的比重已达到15.27%,相比之下,白酒出口额占比仅为0.71%。

随着白酒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中国酒类出海在中国品牌中达到平均速度之上。

2024年11月,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曾在一场行业活动上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酒类出口额同比增速高于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增速,中国酒类出海已在中国品牌中达到平均速度之上。

2024年10月23日,香港旅发局主办的“香港美酒佳肴巡礼”期间,展商推介中国白酒。图/中新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中国酒类出口总量、出口总额分别为6.2亿升、14.9亿美元,同比增速均超6%。其中,白酒是出口酒第一大品类,出口额同比增长14.1%至7.2亿美元(约人民币52.42亿元),在出口酒总额中占比约48.4%;出口量同比增长3.3%至1275万升。

据统计,中国白酒出口额从2015年的4.49亿美元攀升至2023年的8.05亿美元,八年间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

中国白酒出海目的地中,按出口额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美国分居前三位。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中国白酒共向93个目的地市场出口。中国香港延续较好增势,出口量增长2.4%,出口额则增长43.4%至2.09亿美元,在所有出口目的地中出口额占比第一,占比将近三成。

作为白酒出海的“桥头堡”,香港在白酒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不仅是一个核心消费地,也是中国白酒打响品牌的关键地。

2024年10月,中国香港宣布烈酒税大幅度下降。按照最新关税政策,进口价200港元以上的烈酒,200港元以上部分的税率由100%减至10%;进口价在200港元或以下的烈酒,税率则维持不变。有机构指出,关税的下调,有利于直接激活香港本地的烈酒消费市场,特别是白酒品类。

除了中国香港,在2024年1月-10月中国白酒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地中,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