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最值得期待的五大亮点
作者 尹路
发表于 2025年2月

电池行业的2024年和前几年相比稍显平淡。电池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市场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但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电池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所以行业整体运营状况较为稳定。

虽然营收普遍下滑,但全行业约70%的企业依然保持盈利,头部企业甚至盈利有所增长。但2024年电池企业缺少引发市场关注的亮点事件,新进展大多集中在已发布技术的落地以及现有产品的年度更新。

不论是业绩表现还是技术进展,2024年中国的电池产业都缺少兴奋点,既没有突破性的好消息,也没有像瑞典Northvolt破产这种量级的坏消息,从业者大多用“磨底”来形容2024年的中国电池产业。

如果说从2020年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到2023年业绩暴涨、技术爆发是中国电池野蛮增长的第一阶段,经历了2024年的磨砺之后,2025年中国电池产业大概率会结束这种“磨底”状态,进入稳定增长的第二阶段。

在底部磨砺的这一年间,中国电池企业逐渐找到了未来发力的重点方向:固态电池进入验证阶段;硅负极扩大应用;磷酸铁锂不断升级;钠电池与混动技术双向奔赴;换电模式进入新阶段。

固态电池进入验证阶段

固态电池是近几年电池领域关注度最高的技术创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能,更优异的低温表现,当前液态锂电池的主要痛点在固态电池面前几乎都迎刃而解,因此固态电池一直被视作电池技术的下一座“圣杯”。

2024年,固态电池在诸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多家电池企业的固态电池技术路径已经固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主流电池企业,都在2024年公布了全固态电池的部分关键指标,并开始样品试制,同时给出了量产时间表,均为2025年装车技术验证,2027年小批量生产。

2025年的装车技术验证是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的关键一步。实验室当中的出色参数能否在实践中兑现?验证中是否会出现实验室环境难以检测出的短板?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和充电环境是否会产生意外影响?2025年,这些疑问都将在技术验证中逐一揭晓答案。

比如安全性这一关键问题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王朝阳教授的团队和日产汽车联合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采用锂金属负极的固态电池可能远没有预期中那样安全。和现有的液态锂电池相比,金属锂固态电池的燃烧速度更快,燃烧程度更剧烈,起火仅需1秒到3秒。

除了全固态电池的技术验证,半固态电池也将接受更广泛的市场验证。2024年,部分车企已经量产装车半固态电池,比如卫蓝新能源为蔚来供货的电池包以及清陶能源为上汽智己供货的电池包。2025年,上汽名爵等更多车企将在新车型上搭载半固态电池。

但新能源车采用半固态电池的市场表现可以形容为雷声大,雨点小,车企虽然都将半固态作为卖点来宣传,但不论是交付进度还是消费者接受程度都相当有限。

2025年半固态电池更大的机会来自消费电子产品市场,2024年初,手机厂商开始在旗舰机型,特别是折叠屏机型上搭载半固态电池,2024年底,VIVO开始在2000元-4000元价位的中端机S20上搭载半固态电池。

随着应用扩大到中端机型,消费者体验半固态电池的门槛大幅降低,如果半固态电池的续航、充电、发热等关键性能在大范围应用中获得积极评价,消费者就将初步建立对半固态乃至固态电池新技术的信心。

更关键的是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固态电池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根据高工产研GGII统计,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含半固态)出货量超7GWh,2025年预计超过10GWh,固态电池成本也随着规模扩大开始下降,根据TrendForce的乐观预测,2030年全固态电池的电芯成本有望降至1元/Wh左右;2035年有望降至0.6元-0.7元/Wh,接近三元锂电池的水平。悲观预测比乐观预测高出1倍左右,即便按照悲观预测的价格,固态电池未来也能在高端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2025年,全固态电池要在技术验证中证明先进和可靠性;半固态电池需要在市场验证中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考验。固态电池到底行不行,价值有多大,2025年的验证将初步揭晓答案。

硅负极扩大应用

硅负极的市场关注度远不及固态电池,但在电池行业中,硅负极,特别是碳硅负极的应用速度远超固态电池。硅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而碳负极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采用硅负极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企业看中硅负极,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硅负极搭配任何一种现有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等,都可以显著提升能量密度。硅负极也适用于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并且是固态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主要技术路线。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