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初,吉利控股集团CEO(首席执行官)李东辉在一次脱稿演讲中提出了“坚持、协同、稳健”的未来发展方向。彼时,这三点还被视作企业惯常的表态。然而,仅仅数月后,吉利便拉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合行动——调整非核心项目,重塑品牌定位,优化股权结构,开始转变过往的扩张模式。
2024年9月,李书福在公司诞生地发布了战略纲领,标志着吉利从鼓励内部赛马的积极扩张,转向强调内部协同的整合聚焦。
之后一揽子变革开始了。2024年11月,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与领克启动合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同时,吉利汽车集团也进行大规模业务调整,将几何、雷达、LEVC等独立品牌重新整合回集团体系,意在统一管理、集中资源,打造协同效应。
具体来看,吉利控股集团设立了“一三三”战略思路,围绕组织与文化转型、竞争力转型、管控模式转型三大转型,强化整车业务、核心零部件和生态业务三大板块。
吉利的调整并非孤例。在国内,广汽、上汽等头部车企近期也在推进内部整合,通过竞聘上岗、合并品牌等措施提升效率;在国际市场,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已经接近落地,全球第三大车企呼之欲出。然而,与这些车企在外部压力下的被动调整不同,吉利的动作更显主动性和战略前瞻性。
吉利是在基本盘稳定,甚至高增长的背景下主动转型。李东辉将此总结为从“扩张式成长”到“聚焦式发展”的过渡:“我们已经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与协同。”这种转型背后,是吉利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深刻洞察——随着全球化受挫、行业竞争加剧,粗放式增长已不再是长久之计。
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全球总销量(含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宝腾、极星、莲花跑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333.7万辆,同比增长约22%,其中,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到217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88.8万辆,增幅达92%。从营收来看,吉利汽车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1677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为131亿元,展现了其基本盘的稳健性。
财报数据很不错。不过,吉利的疆域太大了,光是汽车品牌就有十几个,有内部孵化的,也有外部购入的;从入门级、大众级、豪华级不一而足;各品牌间的管理模式、文化、架构各不相同,此前很多品牌都以独立发展,登陆资本市场为目标,在研发、采购、生产等领域强调各自为营。如今,嗅到了分兵扩张背后风险的吉利,换了打法,不再强调内部赛马,鼓励内部共用资源。
无论是资本市场、吉利体系内,还是同业间也都颇为关注并怀揣疑惑:在光景还好的时候,开启这么大规模调整,吉利到底看到了什么?吉利是不是开始全面收缩,后续子公司不会再有上市公司了吗?吉利的非汽车业务板块后续会如何,还会继续推进科技转型吗?
2025年1月初,李东辉再度对外表达了“坚持、协同、稳健”的主旨。他解释称,坚持,强调的是坚持高质量经营,坚持全球化发展;协同,强调采购、技术开发、生产运营等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协同;稳健,要稳健经营,稳健投资。
带着这些疑问,2025年1月,《财经》记者对话李东辉,试图寻找答案。相较上一次采访,时隔一年半,而吉利的想法已然不同。彼时,李书福旗下公司收购魅族,吉利系的业务版图里,新增了手机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极氪、莲花跑车等公司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彼时,吉利整体走向了科技转向,支持并鼓励旗下公司独立融资、造血以便矩阵式发展。
通过访谈,《财经》发现,吉利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和解决方案。从主业汽车来看,整合是关键词。像研发、采购、营销等板块,逐渐从各自为营,逐渐回归集团、合并,从而降本增效。从非汽车主业的创业板块来看,吉利会重新审视其和出行业务的关联性和必要性,以便决定支持程度。
至于是否还会有吉利系背景的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财经》认为不会再有此前盛况,但并没有关闸。毕竟有些像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商用车、甲醇技术等新兴业务板块的增势良好。同时,登陆资本市场也不只有IPO一条路,比如将发展较好的业务装入现有上市公司体系。
李东辉告诉《财经》,在投资布局方面,吉利已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在投资决策上更加谨慎,着重深化现有项目的资源整合与内部协同,全力做好已投资的公司和项目。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停止IPO进程,对于部分已满足资本市场投资者预期且自身发展成熟的公司,仍会安排上市工作。
2024年,汽车出口成为行业热词,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东辉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提出,在吉利看来,出口不仅是“走出去”,更是“走进去”。例如,在马来西亚的AHTV项目中,吉利通过本地化布局,将汽车生产与教育发展相结合,以此带动区域产业链协同,这种模式也成为吉利未来全球化的核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