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重庆摆地摊
作者 石青川
发表于 2025年2月
重庆高铁站内也可以摆摊
一张桌子就是一个摊位
一只卖糖葫芦的“呱呱”

春节前夕,重庆巴南区的西流坨古镇人头攒动。

在重庆这样夜生活十分丰富的消费城市,夜市几乎无所不能,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

摆地摊在这座城市里完美适配,一把凳子、一包手工就能撑起一个“丐版”地摊,低门槛的形态使摆摊成为不少上班族下班后的第二份职业。

从人头攒动的夜市集散摊到五光十色的商业街主题市集,从自发摆摊到逐渐有组织有规范的设摊,地摊的烟火气不仅点缀了这座城市的热情,也已成为拉动重庆消费的活力因子。

摆摊成为年轻人的“第二职业”

说是摆摊,但其实我是蹭了朋友的摊位,卖手工皂的文琪才是这个摊位的“正主”。因为不涉及食品,不用报备健康证与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检查,文琪说可以把我打算卖的纸灯笼放在她的摊位,让我先体验一下摆摊的感觉,再去计划租摊位。

刚冒出摆摊想法时,我有很多顾虑,仅是资质问题就让我担心了很久。比如摆摊是不是需要营业执照,卖的东西要不要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如果有品牌露出用不用向品牌方索要授权等。

但真正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复杂。

重庆市商务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摆地摊一般是属地管理,涉及规划、工商、消防、公安等管理部门,但这些都不用摊贩一一对接,市集都有发起人,发起人会与相关部门统一对接,摊贩遵守发起人的管理规定即可。

在重庆这样烟火气浓厚的城市,夜晚出来摆摊的年轻人非常多。文琪便是其中之一,得知我也想摆摊后,她将我拉入了几个地摊交流群。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