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房变身“小洋楼”
作者 孙庭阳
发表于 2025年2月

王秀丽家的民宿院内

一平方米仅花费2500元,村民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洋楼”。

北京郊区村民建房高度一般不超过两层。宅基地的面积固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建两层“小洋楼”的村民越来越多。“小洋楼”的用途多样,有的村民是完全自住,比平房更宽敞明亮;有的村民经营乡村民宿,多了一笔收入,收入甚至超过外出打工。

既是幸福家,也是好民宿。延庆区康庄镇王家堡村的王秀丽,在同龄人中较早地盖起了“小洋楼”,专职经营自家民宿。

60万元建起240平“小洋楼”

“一开始没想做民宿,按照自住设计,盖好后,恰逢好时机,我就做了民宿。”王秀丽告诉本刊记者。2017年建房时,她家附近已经有不少人建房经营民宿,房子格局兼顾了经营民宿的需求。

王秀丽设计自家“小洋楼”,是为了住起来更舒服。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了村民盖楼。延庆区集中收集处理村庄生活污水。村民建房,不需要自建化粪池,节省造价的同时,院内也更清洁。

记者在王家堡看到,宽敞的柏油路边,画着汽车车位线,街上看不到电线杆。“电线都走地下了,冬天集中供暖。”王秀丽介绍道,“村里和城镇区别不大了。”

有些村里,电线、网线和电视线,在街道上空几乎形成“空中蜘蛛网”,影响村容也有安全隐患。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