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面吃进6种营养”“稳稳鞋,宝宝的第一双鞋”“有机营养核桃油,聪明宝宝加油站”“新手爸妈的选购指南”“宝宝第一口这么选不踩坑”……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在“究竟给孩子买什么婴幼儿产品”问题上,总是希望尽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因此,不少儿童产品的宣传语、测评博文总能轻易击中他们的心,但这些产品也往往价格不菲,网上经常有家长晒出一个月动辄几万元的育儿花费清单。
但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一些打着儿童、婴幼儿标识的产品,配料表却与普通产品相差不多,执行标准也并非婴幼儿专用标准,价格却高出好几倍。产品贴上“婴幼儿专用”后,为何身价倍增?高价真能买来放心吗?
大数据 “种草” 背后的 “假测评真推广”
“我总是一边吐槽,一边各种被大数据‘种草’。”“95后”宝妈小贝告诉记者,孩子从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她便跟着社交媒体上的博主测评,为孩子购置了宝宝专用切菜板、刀具、恒温碗、辅食机、咬胶等。实际使用后,她发现很多东西用处不大。“孩子每个阶段的食物需求不同,辅食机只开过几次,有些工具确实不太实用。”小贝说道。
类似的母婴电器还有很多,产品广告很吸引人,但实际用起来麻烦,不少都闲置了。小贝举例说:“比如恒温碗,虽然能保温但很费电,充电频率高,碗还沉,孩子不能自己拿着吃饭。”
很多宝妈都面临类似情况。她们在选择母婴产品时,习惯将博主测评作为重要参考。然而,一些测评博主看似客观公正,打着“宝妈们放心冲”的口号,实则是在为某些品牌进行广告宣传。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宝妈很容易掉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之中。
据中消协发布的 “第三方测评” 对消费者权益影响的调查报告,其中披露了一些测评市场的乱象。报告显示,12个互联网平台的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中,有93.1%的账号存在测评标准问题,55.7%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模式,更有5.7%存在虚假测评现象。
现在不少消费者习惯先看测评再入手产品,但“假测评真推广”在社交媒体上防不胜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