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开明家教
作者 刘绪义
发表于 2025年4月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刘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曾祖为陶侃,陶侃第十女嫁给孟嘉,即陶渊明的外祖父。祖父做过太守。“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弱年逢家乏”。从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陶渊明集笺注》),“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等自述当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少年时受过良好的家教。

《晋书》记载了陶母教子的故事,即“截发延宾”,说的是鄱阳孝廉范逵于一个雪天投宿陶侃家,当时陶家“室如悬磬”,于是陶母湛氏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用以喂客人的马,又把长发剪下来卖给邻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后感慨说:“非此母不生此子!”《世说新语》则记载了“封坛退鲊”的故事。陶侃曾为渔梁吏,一次,他托人把一坛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书信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虽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但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勤奋好学、清正廉洁的品德,成为一代名臣。正因为如此,陶母湛氏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

之一。

陶渊明受到过怎样的教育,史载不详,但有如此家风,对他的影响可以想见。光绪丙午年《浔阳陶氏宗谱》列出家训十一条,光绪丙戌年《浔阳陶氏宗谱》列有祖训家规二十条,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其中,“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等,在陶渊明身上都有所体现。南宋大儒真德秀说“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形之于诗,有不可掩”,也表明陶渊明亦有家学渊源。

陶渊明家境贫困,一是与当时的乱世政治斗争有关。陶侃死后,虽然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出任太守,但太尉庾亮先后贬黜和诛杀陶侃的儿子陶夏、陶称,对陶家造成重大打击。陶渊明的父亲在其八岁时即去世。二是与陶氏的家风有关。从陶侃和陶渊明的为人清白耿直可以看到,其家中本不富有。陶渊明迫于照顾家人、抚养子女所需,不得不出任诸如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鉼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而且麻绳专挑细处断,陶家还遭遇过火灾,烧掉了仅有的房舍,一家人不得不移居船上,受冻挨饿也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迫于无奈,陶渊明不得不放弃“不食嗟来之食”的坚决态度,放下尊严、亲自出门乞讨。

陶渊明的原配早逝,续弦翟氏,据《南史·隐逸传》载,翟氏嫁与陶渊明后颇能忍受贫苦的生活,亦理解陶渊明的心志,夫妻二人共同耕作,感情深笃。陶渊明先后育有五个儿子,长子陶俨,乳名阿舒;次子陶俟,乳名阿宣;三子陶份,乳名阿雍;四子陶佚,乳名阿端;五子陶佟,乳名阿通。他的诗文曾展现他对儿子们的家教思想,尤见于《命子》和《责子》这两首诗。

《命子》诗作于陶渊明四十二岁时,其时长子陶俨已十四岁,即将进入孔子所谓“十五志于学”的年龄阶段。此诗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