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乡村工匠13万余人,带动460余万农民就业增收。2024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联合认定了首批14个技能技艺门类273名乡村工匠名师。作为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技能人才,他们扎根乡村、传承文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蒙古族姑娘艾尔代尼才次克就是一名来自新疆的自治区级乡村工匠名师。今年2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片单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在推介融合传播项目《乡村有工匠》的环节,艾尔代尼才次克作为乡村工匠名师代表,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登台展示蒙古族刺绣作品。
“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培养24名专业技术人员,带动1200余人创业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亮相时显示屏上寥寥数语,勾勒出她这些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我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艾尔代尼才次克出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一个山水如画的小山村。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艾尔代尼才次克的奶奶是蒙古族刺绣的好手,也是她的刺绣启蒙老师。童年时,乖巧的她经常陪伴在奶奶身边,看着奶奶凭借巧手将一块普通布料神奇地变为“一幅画”。
通过长期耳濡目染,艾尔代尼才次克逐渐喜爱上这门别具特色的艺术。6岁起,她便开始和奶奶学习刺绣的针法。“一开始最难的是画底稿图案,比如确定中间是哪个位置,要像几何图形一样两边对称。奶奶拿笔就能一气呵成画完,这是天赋。”
艾尔代尼才次克从简单的绣法入门。因条件所限,彼时刺绣用的是骆驼绒、羊毛做的线,但毛线比丝线更易断,因此必须精准掌握穿针走线的方法。“针法是最难的。我目前学到的有十几种针法,比如滚针、平针等。”她利用课余时间勤加练习,在十岁时,独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绣品《石榴花》。
2008年,抱着“想出去看看”的想法,艾尔代尼才次克报考重庆文理学院园林设计专业并被顺利录取。开学前夕,父母把她送到吐鲁番,随后,她带着行李独自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前往重庆。“刚开始白天的时候比较兴奋、好奇——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我以为六七个小时就到了,结果晚上八点到哈密后才得知,要到后天抵达。”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至今记忆犹新。
繁华的大都市令艾尔代尼才次克大开眼界,特别是发现了这里蕴藏着无限商机。那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她和同学周末去逛街,无意间看到一个民俗展览,“展销的那些商品,价钱比我们这边要高得多,但是那种刺绣比我们这边的要简单。我看了之后觉得,要是做好了肯定能卖钱”。
于是,艾尔代尼才次克拿起了放下已久的刺绣工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奶奶去世了,我就再没有做过这些。”在此期间,她参观各种手工艺展览,惊喜地发现传统刺绣在都市大受欢迎,尤其是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价格不菲并且供不应求。
就在那一刻,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创业,用刺绣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毅然返乡创业
毕业后,艾尔代尼才次克放弃了重庆一家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毅然回到家乡。当她把创业的初衷告诉父母时,他们既欣慰又担忧。看着她坚定的态度,父亲和她一起说服了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