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了成都就不想离开了”,这是汪椿皓对这座城市的告白。
2020年博士毕业后,汪椿皓只身奔赴成都。从同事热情洋溢的陪伴支持,到政府精准妥帖的人才政策,成都用真诚为这位异乡年轻人开启了从校园到职场的人生新篇章。5年时光淬炼,从青涩到成熟,汪椿皓也用科研成果为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写下生动注脚。
成都,这座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实已经连续6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近3年累计吸引超156万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就业,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
成都人才引力的密码,或许也能在兴隆湖里一窥究竟。有人说,成都很像湖上的天鹅,水面之上看似优雅闲适,水面之下却在使劲不停划。正是这种“不停划”的精神,让成都的巴适安逸与拼搏进取相得益彰,也成为这座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成都,个体叙事与城市发展谱写出一曲共生的和弦,有的人将个人理想锚定在城市的发展坐标,有的人把幸福生活融入进城市的发展蓝图,有的人让创业壮志共振于城市的发展脉搏……从曾经的“少不入川”到如今的“少必入川”,成都其实早已迎来新一轮蜕变。
一人入蜀:“成都的热情让我顺利迈好立业第一步”
晚上8点,沸腾的红汤蒸腾起雾气,一边夹起毛肚“七上八下”地涮着,一边和好友兴奋地交流最新的国际科研动态。这是天府永兴实验室副研究员汪椿皓结束一天工作后最放松的时光。
回忆起2020年毕业前夕找工作时的那段经历,汪椿皓仍觉得无比幸运,因为他那份即将走出校园的不安情绪被成都稳稳接住了。汪椿皓清楚记得在投递的全国众多高校中,位于成都的西南石油大学是唯一一所专业负责人亲自打电话回复的学校,“当时就觉得心里有底了”。
坦白说,汪椿皓最初觉得自己选择成都是一腔孤勇,“来成都可以说是只身在他乡,整座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入职西南石油大学后,他惊讶地发现“成都人骨子里实在是太热情了”—大到科研立项,小到配钥匙,每件事都有教研室的同事积极帮忙。除此之外,人才落户、租房补贴、青年教师立项资助等政策也让汪椿皓感受到了实打实的支持。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都是关键的一步。于汪椿皓而言,成都的热情让他顺利迈好了立业第一步,“成都不是我的家乡,但我相信这里却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异乡人实现职业理想的主场”。
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汪椿皓后来被引进至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这里他依旧感受着周边的包容与支持,这种氛围也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如今,他所在的团队正与一家企业合作研究如何将竹废料转化为零碳氢能。“我非常有干劲,真的想要把这个东西做成”,汪椿皓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有长期在成都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专业人士表示,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外地甚至外国的年轻人会在找工作时自然而然优先考虑成都,说明青年人才对成都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2024年年初,去哪儿的数据显示,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城市中,成都位列“00后最爱去的城市”第一。去年11月,成都登顶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榜首,其中在爱才友好度和用才友好度两个一级指标中也位居首位。可以说,成都用自己的真诚温暖着许多像汪椿皓一样的青年人才,让他们来到成都、爱上成都、留在成都,不知不觉间将他乡变故乡。
3年前,当俄罗斯姑娘Nina独自踏上成都的那一刻,她在心里惊呼,和家乡伊热夫斯克相比,眼前的这座城市可太大了。


到望平街的街头走一走,选一家推窗可见锦江的茶馆,坐进竹编的椅子里,再来上一杯盖碗茶……如今的Nina在当地朋友们的热情陪伴下,早已没了当初跨文化带来的不适,甚至在耳濡目染下成了半个“成都通”。
去年年底,成都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后,Nina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纷纷邀请家乡的朋友在成都过春节。春节期间,成都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200.7%。
在得知俄罗斯公民组团赴华旅游可免签入境后,Nina盛情邀请了她的朋友们来体验一把成都的魅力。她的俄罗斯朋友们也和她感叹,“在成都生活太方便了!”。的确,下了飞机就能看到各种双语标识,在太古里还能见到AI智能翻译屏,很多餐厅贴心准备了双语菜单,去宽窄巷子买精美的文创手办还能直接外卡支付,即使没有注册微信、支付宝,也不耽误“买买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