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以来,中外汽车公司间的合资故事仍在继续,不过双方想要从对方那里获得的东西反了过来:4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想要用技术换市场;现在,它们想用资金或市场换新能源技术。除此之外,有一个东西是双方都想要的—产品更快上市、成本更低。
大众与Stellantis:产品上市速度优先,其他东西靠后
2023年7月,大众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投资小鹏汽车,成为小鹏汽车第三大股东,拥有小鹏4.99%的股权。并且,大众集团计划基于小鹏G9车型平台,到2026年联合推出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集团汽车品牌在中国销售。
大众集团与中国车企的合作历史悠久,1984年成立的上汽大众是中国最早一批合资车企之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告诉《第一财经》杂志,1980年代,欧美和日韩的大部分车企都不看好中国市场能够迅速进入汽车社会。在德国大众集团之前,只有来自日本的铃木和大发两家汽车公司来到中国市场,用各自的微型车试水。相较而言,德国大众集团带来的是更核心的产品—桑塔纳2.0版,态度看起来“一上来就比较相信中国市场”。
40年过去,大众集团想从中国市场获得的东西又增加了一项。“大众集团看中的是小鹏的智驾技术,尤其是能通过这项合作获得智驾系统训练和行驶产生的数据。”章弘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自动驾驶确实是小鹏汽车的标签。根据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今年新款G9发布会上的说法,当时大众集团考察了中国市场上所有的智能汽车品牌,直到深度体验过G9,才选择了小鹏。
但这项合作中更关键的是数据。训练一套高阶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既需要大量线上虚拟训练,也需要足够的本地化交通环境数据以及车辆回传数据,才能让智驾系统懂得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开车。章弘称,欧美、日韩的车厂也在开发自动驾驶系统,但所持数据明显不足。即使是特斯拉,其智驾系统FSD(FullSelf-Driving)在今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后,表现也不及市场预期,原因之一就与本地数据不足密切相关。特斯拉在中国使用的训练数据仅依赖互联网上的公开片段,难以应对中国特有的潮汐车道、电动自行车和行人的“鬼探头”等状况。
在与小鹏达成合作之前,大众集团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交互等智能化领域已有长达3年的尝试,却并不成功。2020年7月,大众集团就曾在总部成立过一个专注软件业务的全资子公司CARIAD(前身为大众集团的Car.SoftwareOrganisation部门)。成立大众CARIAD的最初目的是将集团所有的软件开发工作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在此之前,大众集团旗下的各品牌独立负责软件开发工作,大众集团高层认为这种分散开发的方式效率低下。与此同时,CARIAD还有一个新的目标:开发软件定义的汽车,不仅与特斯拉等新型汽车公司竞争,还通过提供智能化的车载娱乐服务创收。
然而,CARIAD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遭遇了多次延期、成本超支和技术问题,例如其2021年推出的ID.4车型的系统会出现信息娱乐屏幕突然空白、充电连接器无法解锁等问题,智能手机集成也存在各种错误。更重要的是,其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存在误判和延迟,导致大众集团多款重要车型如保时捷MacanEV、奥迪Q6e-tron,以及大众集团的旗舰纯电动车项目Trinity上市推迟。加上CARIAD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7月,大众集团时任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下台。

随后接任大众集团CEO的奥利弗·布鲁姆(OliverBlume)直接将CARIAD除了人事负责人之外的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解散,从全栈自研转向生态合作。“就大的技术转型而言,你不能完全靠自己完成。”他在完成对美国自动驾驶开发商Rivian的投资后对媒体表示,并声称他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加快大众集团汽车所有品牌的软件转型”。
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就是布鲁姆在任内推动的,与小鹏的合作达成一年后,大众集团在美国市场采取了类似策略—与当地自动驾驶厂商合资,而且力度更大。2024年6月,大众集团提出向美国的电动汽车厂商Rivian投资50亿美元,并直接与对方成立了一家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这项合作中,大众集团看中的同样是对方的软件能力:自动驾驶系统和电子电气架构。首批采用Rivian软件和电气架构的大众集团车型最早将于2027年上市。
通过与小鹏的合作,大众集团解决了两款基于小鹏G9平台的B级纯电动车型的开发问题,可以更快地在中国市场推出跟得上本地竞争水平的新车。去年2月,敲定围绕平台和软件技术的合作主协议后,大众集团又迅速在两个月后宣布扩大合作内容—和小鹏联合推出中国电子电气架构(C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