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走出家门?
作者 赵慧
发表于 2025年4月

《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出版后的第三年,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仍在为这本书忙碌。它已经被翻译成5种语言,接下来即将在日本、巴西、意大利、哥伦比亚和法国这5个国家出版。哥伦比亚有一所大学甚至计划成立一个同名的可持续设计与数字制造学院。

大部分人会以为这是一本大师作品集,但如果你打开这本书,会发现赫斯维克没怎么提他做的项目,没有展示图纸,而是向我们介绍他喜爱的建筑师、建筑、艺术史、业界的利益关系,试图讨论他深信不疑的设计理念。

赫斯维克出生于艺术之家。少年时代,他总是在设计和制作东西。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成立了个人工作室HeatherwickStudio。他因承接过不少地标建筑项目而闻名,但他的自我认知一直是“设计师”—在建筑之外,他的团队还承接过城市雕塑、教堂内部设计、伦敦巴士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火炬等委托。

这些经历也给赫斯维克带来了有别于传统建筑思维的视角。他名下的大多数知名建筑,体量巨大、造型夸张,讲求创意工艺能力,在城市中非常惹眼。但他提倡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空间,热衷于思考如何在巨大的建筑中创造宜人的尺度。

赫斯维克的许多作品都曾引发争议—不光是美学上的,还有实际的用户体验。一些大型项目被认为不够实用、容易迷路。借着《人本主义》这本书,赫斯维克建议大家重新思考人类和建筑的关系:以人为本,用建筑对抗无聊,创造能存在更久的建筑,关注访客的感受。

当建筑设计者对建筑倾注了感情,设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才能让建筑为人所爱—人们会愿意走出家门,愿意保护和修缮建筑。他相信,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为99%的日常建筑设计细节,能让它们变得出彩。

D:未来预想图(DreamLabo)

H: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Studio)创始人、设计总监

D:是什么让你决定出版这本书,向大众宣传“人本主义”?

H:经历了疫情、数字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认为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线下(现实社会中)相聚。我完全可以在卧室里开会,而你也可以躺在床上工作,甚至可以躺在床上写博士论文,或者做任何想做的事。但人们在线上对彼此的态度很恶劣,匿名性让人们得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伤害他人。

工作室的一位朋友写了一本书,叫作《孤独的世纪》(TheLonelyCentury),这个书名让我心碎。过去,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商店采购,或者乘坐公共交通通勤,但现在,人们不必出门,在家里就能购物和工作,这就产生了社会科学中的“动机”问题—是什么在激励人们出门去见彼此?

人们在线下相聚时,往往会更加遵守社会礼仪。一旦在现实中拉近距离,人就不会对彼此太刻薄。街道在人少时更危险,在人多时大家实际上会互相保护,让街道变得更安全。我热爱公共生活,热爱公共交通。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设计工作还是我所倡导的(设计理念)—都能专注于为“公共性”注入爱。当我看到一个优秀的公共空间,看到很多人开心地参与其中,展现出创造力,我就觉得这是最美妙的事情。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这点。因此,我们需要珍惜人性,设计出一些建筑和空间,让人们展现这美妙的一面。

D:按你的说法,各方都对“人本化设计”有共识,但人们并不公开谈论它,那么很多人未必会自动接受这种观念的转变,你如何说服他们?

H: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了“视距”这个词。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开发商。真正优秀的开发商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理论中。

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商。有些开发商是在塑造他们将长期持有的地方,旨在创造长期价值。另一些开发商则只是快速建造一些东西然后卖掉。那些试图创造长期价值的开发商教给了我最宝贵的经验。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