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开始,“亲密关系”这个带有学术气质的词,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另外一个同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词叫“原生家庭”。
比起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大概率勾连着心酸和悲苦的故事,“亲密关系”被提起时,话题稍显中性一些。是否要走入一段亲密关系、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相处,至少是一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事。而能动性就意味着,不管这段关系维持了多久,最终都有崩盘的可能性。
尤其在卷也不是躺也不是的当下,有恰好的运气遇到他,又有足够的心力维持好这段关系,并不容易。
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的就是两位文艺青年从热恋到渐行渐远,曾经互为“灵魂伴侣”但最终这段关系难以为继。对这种“badending”的一种简单理解是,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生活,消耗了两人之间爱的感觉。但其实,在男主的自由摄影师朋友离世时,双方“底层价值观”的不同就明显暴露了出来。这位朋友生前选择自由职业,投射了男主对未能选择的路径的期待,而女生当时的反应在男生看来略显现实。
这种暴露只有在时间的作用下才会出现。如果没有经过社会捶打,每个人对于自己内心深处最为坚持、姑且能用“价值观”来形容的东西,可能未必会看得那么清楚。两个人能否接受异地恋、彩礼到底要多少、成长的步调是否一致,这些潜在的分手理由,本质上都是个人价值判断的体现。
感情行至深处,两个人要共同面临的事情也就更多,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亲密关系里的隐患,是对双方感情的压力测试。实际上,“家里事情谁做主”这种基础的生活问题,表面上是观点的不一致,背后还暗含着一种权力关系—不愿意屈服于另一个人的力量,这才是很多矛盾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得更加充分的时代,若压力测试的结果没那么乐观,离开这段感情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选择。当前很多社会服务都在朝着“单身友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也许孤独,但两个人未必更加精彩。老话早说过,“话不投机半句多”。
老话还说“感情需要经营”,现阶段这句话仍然是有道理的,只不过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隐忍和退让,而是采取合适的方法在亲密关系中保留自己、让自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