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根治购物狂这种病

面对非必需品,人类产生的非买不可的行为,被称作购物狂的不理智。这到底是不是一种病?有没有药医?
3月刊“商界读书”向大家荐读了法国作家安东尼·加卢佐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我们得知,200年前全球第一座商场专为女性敞开,它和世界上第一条“女人街”的发明者一样,在女性消费者身上及早洞悉了一种喜欢买买买的天性。
女人“天生”爱买,反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双十一这些特殊日子得到验证。各大品牌和电商平台也主动迎合起这个宝贵的发现,最大化地释放女性的千钧之力。
他们逐渐在男性、中老年和儿童身上也看到同样的购买力,于是更多节庆被造出来,狠狠拿捏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瞄准人类共同的消费动机,找到更多可能性和变现机会并将它们变现,成为一种趋势。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分析并发现,人类的消费动机和本能是整个进化过程的产物。在一系列的论述中,新墨西哥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杰弗里·米勒著述的力作《超市里的原始人》最特别,它通过进化心理学视角,用幽默的笔触解释了买车买口红买电子产品等行为的隐性成因,米勒得出结论:因本性驱使而展现在其他人面前的关键特质,是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
这本书被纳入“新零售时代三部曲”之新零售时代的消费心理学作品, 它并不是一本单纯讲商业或者心理学的图书,它涉及了自由市场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让经济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让我们被经济玩弄。本期“商界读书”力邀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
消费的原始欲望从哪里来?
在原始社会,生产和交易在附近就能完成,不需要“市场”,人类的需求单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穿用、娱购游开始有了“追求”?
本书作者米勒巧妙联想到“超市”和“原始人”这两种意象,并以此展开这层叙事。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