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荒者到全球桥梁海外华商组织的演进与传承
作者 赵佳
发表于 2025年4月

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们的祖籍大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可谓衣食同源。经过几代人的赓续奋斗,当地的华商规模逐渐扩大,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脱颖而出,展现实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海外华商群体通过其在所在国的影响力,与中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对内地企业提升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出海”提供助力。

乡缘为基:早期垦荒与社群构建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多为离乡谋求生存或躲避战祸,大多是同乡或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乡音、信仰和文化传承,通过建立同乡会、商会、工会等社会团体,发挥其社会组织纽带作用,而后逐步发展壮大,并建立和巩固在海外的根基。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诗巫市就极具典型性,在这个30多万人口的小城,华人约占40%。大概在100多年前,福州人黄乃裳带领1118名乡民穿越中国南海定居诗巫,开始了诗巫福州人的大规模垦荒活动。英国学者沃克尔曾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当时在诗巫市看到的华人经商情形:“诗巫的这条河非常宽,宽度将近一英里,河岸旁就是马来人的村庄。华人在这里大做生意,通过这条河从达亚人和其他当地人那里获得巨大的利润。”

在这个被称为“新福州”的城市中,华人多为福州十邑移民及其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逐渐在当地筑牢华人社群根基,并通过世代耕耘的传统棕榈油业、木材业等活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社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于乡音相连、风俗相通、利益相关等特点,这些华人开始通过建立组织的方式,推动当地社群的社会化发展,其中以商会最为典型。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商会包括诗巫中华商会、诗巫福州公会等。凭借贸易活动带来的经济收益及经商群体的壮大,商会成为这些华人在海外立足、兴业、办学的基础,在助推诗巫市——这个马来西亚新兴城市的商业繁荣、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后,更多的“诗巫”在东南亚各国发展起来,它们各具特色,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乡音也逐渐遍布东南亚。

除了商会,这些华人也以文化为纽带建立了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宗亲会、恳亲会,其中大多由海外华商牵头发起并组织活动,定期寻根祭祖,访问交流,寻找商机。例如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就是全球福州十邑籍华人的国际性联谊组织,由同属于福州语言文化圈的华人组成,定期选择不同地区轮值主办大型全球性恳亲大会。

组织演进:从家族企业到跨国商网

海外华人商业团体最早脱胎于乡团组织,初期多为家族或宗族式企业,之后随着企业规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在商业发展进程中依托紧密的商业纽带逐渐形成所在地的商会、工会,并壮大为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商业社团组织。

在众多华商社团组织中,具有规模性、影响力及代表性的是中华总商会及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各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设立的商务理事会。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