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 毕照卿
发表于 2025年4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为更好宣传并推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音,《经济》杂志特别策划“十‘新’看中国式现代化”系列专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新特色、新突破、新期待、新载体、新路径、新机遇、新变革、新战略、新作为,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共同推出“十‘新’看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理论文章,激发思想共鸣,凝聚奋进力量。本期推出本组系列理论文章的第五篇《新战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飨读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必须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动各项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结和运用“六个坚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要求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和创新发展,构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党对改革进程的引导作用使得改革能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保改革走在人民期望和时代发展的前沿,确保党和人民始终站在历史的正确一方。同时,党的领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核心力量,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调动各方资源,促进改革中的多方协作与配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成功落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持续推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重要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聚焦民生、关注公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展现为发展依靠人民,突出强调改革必须依靠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新时代的改革中,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无论是经济改革中的创业创新,还是社会改革中的社会治理,都需要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标识。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要坚守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也要不断在实践中推进各方面创新,适应时代变化,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守正,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守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创新则是在守正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推动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主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制度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广度和稳定性。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时,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和规范发展方向,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碎片化,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性和连贯性。由此,改革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短期经济增长的数字上,更在于是否能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改革成果能够持久保持并不断巩固。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