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中央各项政策先后出台,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响应,以实际行动来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落地与创新。特别是今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该《指导意见》是在总结各地各金融机构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就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了更权威的指南。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2024年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495.59万亿元,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380.51万亿元,商业银行总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77.78%。同时,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而且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还通过成立保险、基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金融租赁等子公司来实现综合化经营。因此,商业银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对于完成此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战略转型,在利差缩小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需要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战略机遇,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以战略管理为指引
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将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入“我要做”的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选择,而不仅仅看成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薄弱环节的“要我做”的权宜之计。所以,《指导意见》要求“鼓励金融机构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纳入经营发展战略”。
一是长期性。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适应和推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应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应当服务实体经济,即服务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站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培育上来说,提升对高科技产业服务的能力,意味着银行拥有未来的优质客户;绿色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好绿色金融也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包容性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竞争加剧也要求各机构做好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即提升普惠金融的能力;而养老金融是银行适应未来人口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至于数字金融更是银行产品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然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意味着信息系统的建设、流程的再造、模型的优化、市场和人才的培育,意味着投入的增加,而从短期来看,科技、绿色、普惠以及养老金融的近期回报可能比较低、风险相对较高。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根据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确定更宽松的风险容忍度和更低的盈利目标或者允许更长的亏损期,是商业银行在确立战略时银行股东和监管部门应当支持的方案。同时,在实际运行中,商业银行应当有相应的战略落地能力。
二是差异性。各行在制定战略时没有必要均衡发力,而是应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客户基础、区位优势、人才储备以及信息科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定位。《指导意见》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加大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中小银行选择金融‘五篇大文章’中与自身定位和能力相契合的领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金融服务。”这充分说明中央并不要求所有银行以同样方式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均等发力,而应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普惠金融一直是地方中小银行的传统领域,但近年来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纷纷下沉,重视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已经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大型银行普惠金融风险可能随后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