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战略布局。2023年以来,金融业各相关部门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央行及证监会牵头出台多个推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指导文件,推动金融工作落地落细。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系统部署未来金融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着力点。作为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数据要素整合和智能技术应用,不仅构筑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发展的坚实技术底座,又通过构建数字生态打通4类金融服务的协同节点,成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实体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定盘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增长动力的主阵地,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线。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工作的立场直接决定了金融发展的方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只有深切回应实体经济需要,着力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功能,畅通经济循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始终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作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金融政策工具的精准设计与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核心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价值导向紧密契合,不仅是对中国金融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党对金融本质功能的深刻把握,是推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持续优化和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路径。实践反复证明,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危及自身安全乃至经济社会稳定。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确保金融活动有的放矢,从而回归本源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只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虚假繁荣和过度投机行为,筑牢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根基。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金融业提供了优质资产和稳定回报,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因此,金融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金融风险防控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协调推进。
以数字技术突破金融服务发展瓶颈
迈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范式革命。数字技术对金融业态的深度重构,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边界与信息壁垒,更通过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重塑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底层架构。这一变革使金融功能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结构性升级,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中资源配置摩擦、信息孤岛等系统性瓶颈,从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战略性支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