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重点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
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
绿色普惠金融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创新工具,其融合与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我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强调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促、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共创。该目标要求金融服务从传统经济领域向生态经济领域延伸,让融入普惠特征的绿色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群体,对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项目形成有效支持。传统金融难以满足此类项目对资金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需求,绿色普惠金融融合能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绿而不普”“普而不绿”的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二是美丽中国建设对绿色发展路径的要求。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核心目标是绿色发展。绿色普惠金融通过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积极支持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项目、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绿色普惠金融通过创新提供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让更多普惠主体享受到绿色发展红利,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普惠性。
三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精准发力的要求。绿色金融主要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专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显著,能为项目提供精准的支持;普惠金融主要服务弱势群体,绿色普惠金融将绿色金融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目标一致、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同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当前,具有独特生态价值与环境效益的生态产品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创新金融服务等作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精准支持生态项目。绿色普惠金融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评估和筛选生态项目,确保资金合理配置到真正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项目,通过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创新开发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实现对生态项目精准的资金支持。例如,浙江丽水针对生态资源“度量难”开发的全国首个GEP核算系统,创新性地把水源涵养、森林碳汇等指标进行量化,变为可抵押资产,为当地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福建南平推进的“森林生态银行”建设,在整合碎片化林地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包转换成资产包,通过证券化盘活了林地,吸引社会资本。
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产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和提供生态调节的环境服务及精神文化享受服务,传统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难以将其蕴含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