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济“星星火” 乡村振兴“燎原风”
作者 曾志平
发表于 2025年4月

江西省大余县享有“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美誉,把民宿经济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构建起“改革驱动+文旅融合+城乡互哺”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范式。大余县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2025年全县民宿产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盘活闲置农房136栋,实现农旅综合收入3.2亿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以规划引领重塑格局,赋能空间重构

大余县坚持“全域统筹、系统集成”的理念,将民宿发展纳入县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三规合一”改革落地见效。依托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梅关景区等核心资源,构建“一核三区多点”的民宿产业布局。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路径。印发《大余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各年度发展休闲乡村民宿每年不少于5个,每年创评星级休闲乡村民宿不少于2个,引入或培植知名休闲乡村民宿品牌1家至2家,积极向上级争取民宿各类扶持、奖补资金,用于改善民宿周边环境及设施设备,提升民宿核心竞争力。二是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势。挖掘县内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南安镇梅山村打造红色主题民宿群,在周屋村建设理学文化民宿示范区,在青龙镇元龙村开发畲族风情民宿带,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三是拓展民宿发展空间。推动民宿发展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盘活农村闲置房等工作有机结合,做到民宿发展、景观打造、村庄建设相统一,拓展民宿发展新空间。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