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金融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姚守宇
发表于 2025年4月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重要节点,打造服务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建立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下一阶段科技金融的发展应聚焦于科学技术产业化,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以政策制度为引领,以市场机制为驱动,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风险防控为保障,构建一个由“政策支撑—市场驱动—服务赋能—风控护航”四大维度驱动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通过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动态平衡风险与发展,科技金融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技术创新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完善科技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发展科技金融,必须构建与科技创新深度适配的金融制度框架。目前,我国科技金融政策制度体系仍存在缺陷,制约资本流向科技创新。严格的风险管控和追责机制,使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投融资趋于保守,难以有效支持高风险试错。国有资本管理强调保值增值,事后审计严格,风险容忍度低,难以支撑长期科技投入。要突破这些障碍,需要构建激励相容的制度环境,完善容错机制,释放要素配置效能,为科技金融高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完善容错机制与激励政策。深化国有资本管理改革,制定国有资本科技创新容错实施细则,明确因技术路线探索、市场验证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造成的阶段性亏损,经专业评估后可予以免责。建立跨周期考核机制,对半导体、量子计算等技术周期较长的领域,将考核周期延长至10年,前5年不考核收益,重点关注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效应等非财务指标。同时,优化税收激励政策,对持有科技企业股权超过5年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减免股权转让所得税,引导社会资本形成“长期投资、耐心陪伴”的良性导向。

二是重塑国有资本管理思路,强化国资与民资的协同作用。优化国有资本考核评价体系,弱化短期保值增值要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行业整体考核”,以技术攻关贡献、国产替代率、国际标准话语权等为核心指标,基于行业整体表现综合评估绩效。减少行政干预,明确国资基金“投早投小”的定位,允许单个项目存在亏损,只要整体投资组合达标即可。鼓励民营资本在风险投资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简化民营创投机构准入审批流程,推动其通过IPO、并购重组扩大投资规模,形成国资与民资协同作用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是高效运用政策性金融资源。推广“政策性金融+市场化运作”协同模式,由政策性银行统筹整合盈利与非盈利项目,通过整体收益平衡进行贷款评估,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前沿技术研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贷款,贷款利率大幅低于市场水平。联合商业银行推出“转贷服务”,即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经初步审核后提交政策性金融机构共同评估,审批通过后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