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九江:庐山旅游新看点
作者 丁欣雨
发表于 2025年4月

云雾庐山,诗画九江。

在赣北,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相互交融,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而江西省九江市,作为赣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既是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港口,又是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古人誉之为“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号称“天下江山眉目之处”。步入新时代,九江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以崭新姿态融入其现代旅游体验。从《庐山恋》电影中走出的浪漫情山文化地标,到白鹿洞书院里流淌千年的山脉诗韵,九江正用非遗在庐山的延绵山峦上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章。

自然与文化共生

近年来,江西九江庐山市以“行政化有序下山、市场化快速上山”的创新理念,推动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深度变革,依托“一山飞峙大江边”的优越区位和千年文化积淀,打破传统观光模式,发展了一批演艺游、赛事游、环湖游。

暮色渐沉,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以灯光秀的演艺形式在芳兰湖湖面重现;转过山坳,牯岭剧场正上演着黄梅戏《庐山缘》,而沉浸式剧场正上演着《黄庭坚》《武宁山水》《唐朝诡事录·西行》等实景演艺剧目,在山水中展现情与美的交融;庐山之上,“庐山杯”马拉松赛激情上演,赛道穿行在云雾缭绕的山间,相比起城市马拉松的喧嚣更多了一分诗情画意;庐山周边,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则串联起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打造出“车轮上的文旅长廊”。

2024年,庐山市景区客流量达1784.96万人次,同比增长65.63%。今年1月至2月,核心景区客流量达178.22万人次,游客投诉率却下降了27%。这一反差背后是基础设施与运营模式的双重升级:山间步道修缮一新,智慧导览系统覆盖全域,景区被科学划分为多个“一级网格”与“二级网格”,并配备网格员提供专业服务。而更深层的变革源自“免票开放月”政策——自2022年试水避暑季免票后,庐山将每年3月定为固定免票期,还推出背诵庐山诗词免票的文化活动。这一政策看似让利,实则撬动全域消费。

为了接住这一新政策带来的流量红利,庐山进一步发挥自身文旅资源优势,非遗主题民宿悄然兴起,茶文化研学、古法篆刻体验等特色项目层出不穷。位于庐山西北麓的云雾茶场持续打造“VR庐山云雾茶馆”“中华天下茶阁”“人间山泉雾境”三大展厅,以茶旅融合发展带动品牌价值跃升,2024年庐山云雾茶品牌价值高达70.17亿元。庐山牯岭镇则坐拥云雾山泉,40余家精品民宿沿索道生长,为游客提供朗读会、音乐鉴赏课、禅舞交流会等休闲活动,使到访者尽享庐山牯岭的悠闲慢时光。此外,庐山景区上演《岳母刺字》《三气周瑜》《大破洪州》等经典剧目,白鹿洞书院提供传统拓印体验……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特色文旅活动促使当地文创、餐饮、住宿等多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票内损失票外补”。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