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28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1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596名全国三八红旗手、395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599个全国巾帼文明岗。其中,安徽20名个人、12个集体、23个班(岗)组上榜。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从一家普通民营企业的副总到市值数亿的上市企业“掌舵人”,经历近20年的磨砺,她深深体会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和立足产业、脚踏实地做实业的重要性。
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女性可以找到更多的能量和张力。在张琴心里,一粒小小的粮食种子,赋予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种在心田,粮安天下”是她的农业情怀,更是她对社会的承诺。以下是张琴的心声——
向下扎根,是种业人的坚守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希望。2002年,我的父亲张海银先生联合一批科学家发起成立荃银高科,2008年我接任公司董事长。虽然在企业上市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质疑与阻碍、困难与挑战,但我始终将发展民族种业作为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始终相信“用心”和“坚持”的力量。
在不懈的努力下,荃银高科2010年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4.8亿元。如今,荃银资产总额78亿元,年营业收入45亿元以上,控股24 家子公司,经营主体覆盖全国17个省市,出口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亚及非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每年荃银良种生产粮食达1000多亿斤,可保障2亿人口粮安全,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两位,种子出口位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种业领军企业、安徽省优秀创新型企业、合肥企业50强。
向上生长,是种业人的追求
加快培育种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粮食”,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科技先行,先后成立荃银农科院,建设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杂交水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
同时,我深知基础研究是企业的短板,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推进科企合作。为此,我提出“整合、借力、合作、共赢”的理念,牵头院士专家团队组建“6+1”国家水稻联盟、国家棉花联盟,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方向进行有效对接,整合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大数据、生物合成等科技成果构建智能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高温热害、穗发芽等各类疑难杂症,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用心用情,是种业人的情怀
种子,是农业的源头,良种良法配套才能更好地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在多年的农业基层工作中看到农村“38、61、99”现状(“38”指“三八”节,代指妇女;“61”指“六一”节,代指儿童;“99”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代指老人),未来“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问题一直横亘在我心头。“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才。”经过深入调研和沟通,2012年,荃银拿出500万元,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设“现代青年农场主”实验班,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的新时代新农人,该模式被全国推广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24年,国家提出建设千亿斤粮仓,结合农场主计划,我又提出开展“荃银杯”现代青年农场主规模单产提升竞赛。荃银拿出100万元,奖励为国家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农场主。“励志种业,回报社会。”发展企业的同时,我们发起成立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累计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开展助农助困、奖学助学等公益活动,其中“穗悦行动”为全国近万贫困户免费送良种,以坚实的担当,践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筑梦粮安,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着和平与稳定。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农业走出去,在中国周边国家建设粮食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农业人才,助推当地农业进步与粮食安全。该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给予全额奖学金的支持;在非洲承担的农业援外项目得到了商务部、外交部的高度肯定。
目前,荃银是唯一拥有国家援外项目资质的农业企业;种子出口更是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荃银贡献”。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既是家中温柔坚韧的女儿、妻子与母亲,用爱与关怀撑起家庭的温暖港湾,也是职场上意气风发的奋斗者,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一殊荣,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时刻鞭策我不忘初心,扎根种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种在心田,粮安天下”的承诺,为种业振兴、乡村振兴以及粮食安全贡献巾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