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院士与丈夫: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作者 赵彬
发表于 2025年4月

他们始终在各自领域互相鼓励,不断进取,比翼双飞。

2024年10月26日,陈赛娟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从只有初中文化的纺织女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的经历充满传奇。她是我国著名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在治疗白血病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其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赛娟的丈夫也是一名院士,两人师出同门,在实验室里相识、相恋;婚后的生活中,他们更是苦辣酸甜齐分担。

实验室除了细胞,还能培养感情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17岁时,她不得不中断学习,来到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了一名工人。两年后,她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后来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1978年全国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陈赛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年,向来要求严格的王振义教授只招两名研究生,一个是陈赛娟,另一个就是陈竺。陈赛娟和陈竺的爱情,就源自实验室,准确地说,缘于导师的一句话。

陈竺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医学世家。王振义曾预言:“赛娟不逊于陈竺,不远的将来,她肯定也会成为一名院士。”陈竺不服,心想:看谁比谁强,走着瞧!他的小心思,自然被陈赛娟看在眼里,但她只是报之一笑。

当时的陈竺话不多,有些深沉,闲暇时就默默看书。尽管陈赛娟长相靓丽,在学校以气质典雅、相貌清秀著称,可陈竺最初见到她时却非常平淡。

教授只带了他们两个研究生,工作之余陈赛娟想和陈竺聊聊天,令她失望的是,陈竺只知道埋头做实验,或者读外文专业期刊,压根没有聊天的意思。陈赛娟觉得陈竺就是个书呆子,也没有和他说话的必要,后来就形成两人一起看书,谁也不说话的尴尬局面。

王振义教授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感到有些奇怪,自己的这两个学生虽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平时都像闷葫芦似的,实验室里也未免太沉闷了。于是,王教授私下告诉陈竺不要太拘束,平时要多和陈赛娟聊聊天。再说,互相交流沟通,经常讨论问题,也有利于共同进步。

陈竺恍然大悟,从此开始主动和陈赛娟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两人之间的话也慢慢多起来,话题甚至拓展到电影、足球等。时间一长,陈赛娟发现陈竺不仅不刻板,还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两人结束实验室的工作后,陈竺主动邀请陈赛娟坐在实验室门前的小院里乘凉。他们一起看着圆圆的月亮,喝着清茶,各自说起过去。那是他俩在工作之外的第一次长谈。陈竺真诚地告诉她,其实自己的起点并不高,条件甚至比她还差。他初中毕业后插队落户时,通过自学才考取中专文凭。他的朴实和坦诚,给陈赛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人一起上研究生专业课,一起看显微镜,渐渐地无话不说。由于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在实验室里说话的机会并不多,但经常挂念着彼此。实验之余,陈竺管不住自己的眼睛了,有事没事都往陈赛娟这边瞅。有一次,就连王教授都看出了名堂,马上轻咳一声,要他专注于实验,闹得陈赛娟腾地脸红了。陈赛娟很害羞,陈竺却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只要有时间和机会,就拉着陈赛娟去听音乐会,或到外滩散步。导师对于他们谈恋爱也很宽容,从不干预。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