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爱一生。
哪个男孩没有将军梦?飞檐走壁,气贯长虹;身骑骏马,披甲戴胄,想想就很酷。
刚过而立之年,他依然记得小时候用纸箱给自己做铠甲,披坚执锐,纵马驰骋的场景。他执着痴迷精细锻造的盔甲,把梦想真正照进现实。他就是孙磊,一名甲胄匠人。这条学技之路他走得异常艰难,没有师傅与“标准答案”,只能在一遍遍推倒重来中摸索前行。他做到了吗?
迷上甲胄,制作传统中国甲
1994年,孙磊生于汉文化发源地——江苏徐州。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武术之乡。孙磊的父母、爷爷都是手工艺人,他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
孙磊自幼喜爱习武,喜欢看父亲收藏的武侠小说、听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他幻想能顶盔冠甲,征战沙场,成为将军。《三国演义》《三侠剑》等书中和兵器甲胄、金戈铁马有关内容,他看了一遍又一遍。
少年时期,孙磊喜欢在教科书上给插画杜甫、李白添上穿着铠甲、拿着长矛与弓箭的画面。他剪扑克牌、纸板模仿甲片,再打孔、穿线,制成铠甲样子套在身上。为此,他手上磨出许多厚茧。
因为贪玩,孙磊学习成绩不好,家人埋怨他是个兴趣古怪、玩物丧志的孩子。尽管如此,孙磊还是一头扎进自己的铁甲世界。随着阅读不断深入,他对冷兵器时代防护装有了一定理解。
2010年,孙磊刚上大一,便开始专注甲胄方面的知识。普通爱好者了解甲胄方面知识,最快捷的方式是去博物馆参观学习。于是,他去博物馆看出土文献、出土实物和墓室壁画、武士俑,渐渐地,对甲胄有了更多认识。
这时,孙磊决定制作一件札甲。札甲是甲胄中最普遍的一种样式,是实战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铠甲形制。他最初的想法是圆自己的梦,穿上亲手制作的铠甲。他制作的这件札甲谈不上属于哪个特定朝代,只是根据看到的形象照葫芦画瓢,用了1年多时间反复拆、改。
札甲做出来后,虽然与想象中的样子有很大差距,孙磊还是在家没事就穿它,摆弄它,晚上睡觉也要搂着它。
2014年,孙磊从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开了一家武馆,当武术教练,教人格斗防身技巧。这年夏天,孙磊第一次走进徐州博物馆,被一件复原汉甲吸引。铠甲上一针一线,甚至每个铁片都散发出强大气场,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古人智慧,这种直观感受给他带来强大冲击。他似乎看到自己披甲跨马,征战沙场的场面。
从那天开始,孙磊疯狂迷上铠甲。那个暑假,他几乎是泡在徐州博物馆与汉文化景区。他在网上搜集一切与铠甲有关的资料,购买有关书籍,尝试做一些铠甲零件,不断做了拆,拆了做。
查阅书籍时,孙磊为了能读懂《历代兵制》《武经总要》等文献,从头学习文言文。上学时,他看一眼就头晕的“之乎者也”,这时突然变得美丽、生动起来。
2015年,孙磊在看一部讲述沙场纷争的古装剧时,一眼就看出剧中士兵穿的不是中国铠甲,而是日本铠甲。他说:“许多古装剧将领们穿的铠甲都是用塑料、橡胶制作的道具,轻飘飘的,一眼就看出不真实。真正的铠甲材质是由铁、铜、皮、缎等组成,大约重15到30公斤。”孙磊认为,甲胄就像历史的一种图腾,必须宣扬出中国文化自信,他决定复原一套真正的中国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