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汇款单与慢速通道
发表于 2025年5月

做记者时,我常收到稿费单,来自不同的文摘类读物,它们相中我在就职媒体发表的报道,便私下转载,然后寄来一张汇款单,需要我去邮政银行兑换—这种原始的业务,只有部分网点才受理。偌大的大厅,放眼望去,只有几个老年人。他们办得很慢,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讲解各种金融术语,有时一个号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汇款单办起来也不容易,甚至得请经理出马,从一个只有更高层级的人才有权限开启的保险箱里,抽出几张现金给我。这让人产生一种错乱感,仿佛置身ATM机普及前的时代。

4月15日,英国媒体报道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新闻,大洋洲一个1万人口的偏远岛国图瓦卢,正在庆祝他们国家第一台自助取款机落地,结束了排长队取款的历史。

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行之,推出了慢速结账通道—在荷兰叫Kletskassa,是klets和kassa的合成词, “聊天”和“收银台”之意,让那些不赶时间的顾客一边结账,一边和收银员慢悠悠地聊天。Kletskassa是超市运营商Jumbo在2019年夏天首次推出的,是荷兰政府消除孤独运动的一部分,并纳入社区建设。店员们经过了专业培训,懂得如何识别孤独的顾客,怎么更好与之建立联系。Jumbo在一份新闻稿中说,公司优先选择在“孤独感普遍存在”的地区增设聊天收银台。

这不是个例。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也有类似的概念,叫作“Blablabla Caisses”,翻译过来叫 “吧啦吧啦收银台”,允许或者说鼓励消费者吧啦吧啦说个不停。加拿大超市巨头Sobeys也在自己的一家店里设置了慢速结账通道。

如今政务服务、银行、超市等基本实现了自助化,甚至户口迁移这种繁琐的业务,都能线上操作。全方位数字化的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更便捷,但也取代了人和人的互动。一部手机,可以让我们宅家安然无恙地生存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但我们似乎忘了,和柜台工作人员聊聊天,可能是一些老年人一天中(为数不多)的人际交往。毕竟,老龄化是全世界的普遍困境,而老年人的孤独却不被看见。

人类学家项飙说“附近的消失”,一是我们不会好奇外卖小哥怎么拿到我们的餐食,怎么跟保安交涉,怎么送到我们手上,而我们却会抱怨他迟到了两分钟。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时间的暴政”。“附近”还有另一层意义,即我们基于对周遭的感知来认知世界,而不只是通过网络信息流的抽象方式。我一度觉得“附近”这个词有些“小确幸”,直到我再次走进空荡荡的邮政银行,听着老人们跟柜台工作人员你来我往的交流声响彻大厅,我突然意识到,那是我们业已消失的“附近”,但也是“数字遗民”的自留地,他们困在了他们的“附近”里。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