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束缚的年轻人,结婚不领证
作者 辰夕
发表于 2025年5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结婚意味着什么?是法律上的承诺,情感上的归属,还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变得愈发多元。有人认为婚姻是亲密关系的终极形态,是爱与责任的双重承诺;有人选择同居不领证,在享受亲密关系的同时,规避法律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束缚;也有人为了满足社会期待,把婚礼视为结婚的替代形式,只办婚礼不领证。

当个人独立性与亲密需求相互交织,传统婚姻的边界正在被打破重塑。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既能兼顾情感陪伴,又能保持自主性的关系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如今婚姻的意义早已不再单一,而关于它的探索仍在继续。

无证婚姻

三年前,吉林梅口河市。婚礼上,司仪问新人:“领完结婚证,有没有觉得你们的爱情更加坚定了?”看着眼前泣不成声的爱人,宋怡说:“真正的承诺不需要钢印加持,我们今后一起陪伴的岁月,就能证明这场婚姻是值得的。”

司仪不知道,那时宋怡还没领证,事实上,以后也不想领。“我们恋爱四年半的时候,就在计划着买房装修办婚礼。但他一直没求婚,我就开玩笑说,没求婚就不领证。办完婚礼以后,我们俩逐渐在生活中共同决定了不领证。”宋怡回忆道。

宋怡也曾向往过浪漫的婚姻童话。从小看偶像剧的她,总觉得未来自己也会坐在南瓜马车上,等待着王子的救赎。但自从在体制内工作后,她见到了太多离婚纠纷。“一旦领了证,牵扯的事情就多了。再加上离婚冷静期,更让人害怕。”

宋怡身边有两个“嫁得非常好”的朋友,丈夫学历高,家庭优渥,婚礼也办得“风风光光”。但两个朋友的婚姻都只维持了一年。因为婚后,她们都遭受到另一半的暴力行为。其中一个朋友提出离婚后,男方不同意,只能走诉讼流程。

朋友的遭遇,让宋怡对自己的未来多了分担忧。她觉得,一纸证书不会让自己开心,也不会凭空让财产增加或感情升温。反倒是没有法律枷锁后,两个人可能更珍惜彼此,因为他们需要提前面对“如果分开会怎样”的现实,而不是在婚姻的桎梏中被动等待关系变质。

那么,丈夫的态度呢?一直以来,宋怡都觉得,丈夫几乎满足了世俗对“完美丈夫”的所有幻想:主动承包家务、支持丁克、不干涉社交,还经常帮自己在职场中出谋划策。男方比宋怡大7岁,两人恋爱4年半,中间又经历了几年异地,“很不容易”。婚礼上,轮到丈夫发言时,他哭了很久,对宋怡说:自己唯一能给的承诺,就是让她永远做自己。

宋怡跟丈夫聊了聊自己对婚姻的担忧,他表示理解。他不觉得这是妻子对自己人格的不信任,相反,他也认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于是,他们向双方父母坦白了自己不领证、终身丁克的决定,家人也就没再说什么。宋怡说,长辈们都很开明,“结婚三年都没有催过领证生娃”。

尤其是宋怡母亲,很赞成他们不要孩子的想法。母亲告诉她,养孩子也是需要缘分的。有了孩子以后,家长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到孩子身上,那个时候其实是很痛苦的。

宋怡不想领证,也有一部分是受父母感情的影响。“我妈比我爸大七岁,过去城乡差别非常大,妈妈是农村孩子,爸爸是娇生惯养的城里人。但我爸一眼就看上我妈,追了两年,又是写诗又是弹吉他,才把我妈追到手。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