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游烟”,上海出手
作者 永舟
发表于 2025年5月
2025年3月15日,上海,游客在豫园商城吸烟

总是走在文明前沿的上海,开始对街头吸烟动手。

3月中旬起,上海率先在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商圈等8个人群密集的“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

所谓“游烟”,即“游走”的烟,吸烟者在室外一边移动(如走路或骑车)一边吸烟形成的烟雾。通俗点来说,就是不让边走边抽了。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陈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游烟”的治理,是基于上海“人群二手烟暴露率达47.6%”的事实。

公共场所吸烟问题,极易衍生出公德、文明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2024年12月,女演员徐娇在长沙一家餐厅出面制止一位男士吸烟,却反被抢走手机,饭碗里被扔烟头。报警后,也因室内抽烟不违法而不了了之。

室内吸烟尚且如此难以治理。室外游烟,因空间范围的不固定、吸烟行为的不可测,偶然因素众多的情况下,治理起来更复杂。

也难怪上海这次“示范”,没有明确处罚举措,更依赖宣传和规劝等柔性措施,如要“发挥场所管理方(如管委会、物业)及场所内各业态单位的作用”,如设街道卫生专员在高峰时段徒步巡查、对“吸烟高发点位”进行轮岗值守、控烟志愿者对烟民进行“随时劝”,“达到全天候、立体化的动态监管网络”。

在宏观社会治理的语境下,吸烟从个人行为变成了公共道德行为,而道德的约束,又总是含混多方立场的角力。室外公共空间如何治理“游烟”,探索才刚开始。

控烟大作战

张大懂在上海生活15年,如今也是一名“控烟志愿者”。

他曾在商场、公交站台和社区菜市场当面制止过吸烟者。多数时候,张大懂穿着志愿者服装,因此,口头制止的效果都不错,“70%的情况都会成功”。至于剩下的30%,张大懂认为,或许因为大多是在没有明令禁止吸烟的室外场所,比如走在路上看见有人抽烟,“如果我去制止,人家可能会给我一个白眼”。

上海大部分室内公共场所都明确禁烟,但张大懂还是在不少餐厅、咖啡厅等地方遇到过吸烟者,“十次就餐可能会遇到一两次(有人吸烟)”。

即便是这些年控烟政策越发严格,张大懂也常在医院、学校门口等室外场所遭遇吸烟者。前几天,他路过一家妇幼保健院时还发现门口有人吸烟。明知对病患或儿童有害,但在这种没有明令禁烟的室外场所,劝人掐掉烟头,在他看来是很难成功的,而且缺乏法律底气。

上海一直以来都走在全国禁烟的前沿,早在2010年,上海就推出了中国大陆首部省级控烟令,禁止医院、学校、公交等场所出现二手烟。十多年来,控烟法规不断加码,效果是显著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从2017年至2024年,上海市的吸烟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但现在情况似乎有所变化,上海市爱卫办发布于今年2月27日的《2024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白皮书则显示,2024年法定禁烟场所内吸烟发生率比2023年上升了0.6%。

上海对这个问题很警惕。早在2020年,上海有关部门就联合高校做了一项调查,近四分之三的居民频繁遭遇“游烟”,超九成(92.39%)受访者反感“游烟”。

“无烟上海”志愿者正在劝导吸烟者(图/无烟上海)

而在2024年9月,上海就通过了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的标准规范—在室外并非不能吸烟,而是像公共厕所一样,只能在规定场所解决。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