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跨界拥抱AI
作者 付思涵 陈悦琳
发表于 2025年5月
AI创意图(制作/郭嘉亮)

“这种工作,AI完全可以取代。”

阿钱还记得自己在银行工作的最后几天,挂断电话,望着一排排忙碌的同事,她心里闪过这个念头。

2017年,她通过校招进入了一家知名银行,担任理财经理,收入稳定,福利完善。但她一直想走,因为工作内容千篇一律,而且做出的成绩,与金融政策、银行福利等“外部因素”挂钩,个人获得的成长很有限。对于电话销售,她不明白,“这种完全能由机器代替的活儿,为什么要人来做?”

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正火热。一家AI独角兽公司闯入她的视线,其推广的AI产品,恰好击中阿钱。与其让AI取代自己,不如自己先投身AI。

投递简历后,一切都极为顺利:金融学背景,加上银行从业经历,让阿钱顺利入职,转型为这家AI公司的B端销售,服务的客户依旧是金融行业。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推销理财产品,而是用AI赋能客户的业务场景,为一整套方案的制定、落地、调试和验收忙前忙后,有了更多作为空间。

那一年,撬动行业变革的ChatGPT还没问世,很多传统行业还未意识到这场正在酝酿的科技风暴。但像阿钱这样的人,已经看准机会,拿到了这辆时代高速列车的入场券。

只是,这才是第一步。挤上AI浪潮的“快车”后,旅程并不轻松。

跨界拥抱AI

“在地产公司里面跳来跳去,就像是在泰坦尼克号上选头等舱还是选三等舱。”晓明说道。

三年前,在地产行业待了一年半的晓明觉得,自己一个学建筑的怎么可能跳到AI这一行?2022年初,房地产行业寒潮持续,促使晓明做出了裸辞、转型的决定。

认为央企是“铁饭碗”的父母,很长时间不待见他。架不住“一个大男生,天天待在家里没事干”的唠叨,晓明逃到离家约两百公里的一座城市,到一家建筑学作品集机构做辅导老师,一边打工挣钱,一边伺机转行。

2023年初,有关ChatGPT的消息火爆全网,晓明看到了机会。他注意到一家AI数据服务商正在招产品经理,虽然暂时未能搞清数据标注等术语,但梳理完岗位职责后,他发现,这“门槛”或许没那么难跨越。

此前,晓明在地产行业做设计管理岗。拿到一块住宅用地后,他通常需要先分析其他“竞品”做了几房、几室、几卫,分析这样的空间结构有什么亮点,思考怎样才能在同类型中做出差异化,挖掘空白领域。完成前期的竞品调研后,则要和设计院讨论这块地的结构安排、施工排期等。推进到住宅的销售阶段时,他又要关注房子卖得怎么样,复盘整个工作环节与销量之间的关系。

类似的思维模式,让晓明对胜任AI产品经理这一岗位有了信心。他解释道,如果把数据比作矿产,这家为算法训练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既有储备的矿产,又有铲子的储备—“铲子”是指标注数据所需的工具。

而AI产品经理就是“设计铲子”的人。

在当时,业内几乎没有现成的“设计铲子”人才。即便高薪聘请大厂人员,公司也需要从头开始培训。“便宜”且学习能力强的他对于这家初创公司而言,性价比很高。

在这个基础上,晓明面试中又着力“推销”自己的相关技能:他在学建筑时已经掌握3D建模和一些图像绘制软件,对于如何提升工具效率还算熟悉,能够应用在数据标注的工具上;留学的经历,则让他具有不错的英语能力,能够帮助公司顺利出海,拓展国际业务。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