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旭的笔法
早春的天津桥下冰雪消融,一河春水缓缓东流,樯帆乘风远去,渐渐消失在无垠的天际。
颜真卿收回目光,缓步走过桥面,微风拂过,轻吹起他的衣襟。面前是宽阔笔直的天街,青石铺地,一直延伸向定鼎门。街边小草刚刚发芽,遥遥望去,新绿中夹杂着鹅黄,柔嫩清新。天街两旁遍植樱树,再过半月,樱花绽放如锦似霞,天街将成为游人如织的画廊。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的春天,三十七岁的颜真卿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从长安赶赴东都洛阳向张旭请教笔法。
颜真卿缓步走在天街上,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颜真卿出生于京兆长安县敦化坊,他祖籍琅琊临沂,远祖可追溯至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颜氏一门人才辈出,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写出了著名的《颜氏家训》,它开了家训之先河,至今还是家风教育的绝佳教材。家族中的颜腾之、颜勤礼、颜师古、颜惟贞等,皆因学问人品闻名于世。
三岁时颜真卿丧父,家道中落。缺乏纸笔,母亲殷氏用笤帚蘸黄泥水教他在墙上练字。因生活艰难,母亲带着孩子们投靠颜真卿的舅父殷践猷。殷践猷是学问名家,除了悉心指导颜真卿学习儒家经典,还教授他书法。艰苦清贫的成长环境和文风浓厚的教育氛围,磨炼出颜真卿刚直顽强、发奋好学的性格,这种性格将贯穿他的一生。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五岁的颜真卿参加进士科考试,除经义策论之外,书法也是评判成绩的重要标准,最终他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被选为甲等,进士及第,雁塔题名,风光无限。
开元二十四年(736),颜真卿顺利通过吏部铨选,担任校书郎。两年后,他的母亲在洛阳家中去世,颜真卿悲痛万分,回到洛阳丁忧。在丁忧期间,颜真卿有了大量的时间读书写字,母亲早年以帚蘸泥在墙上写字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虽然他的书法已小有名气,但他仍如痴如醉地临帖,昼夜不停地摸索,希望在书法上有更高的成就。然而由于没有名师指导,颜真卿的书法进步缓慢,这让他既迷惑又懊恼。
丁忧期满之后,颜真卿返回长安待职。在父亲的好友贺知章引荐下,颜真卿见到了以草书名满天下的书法家、左率府长史张旭,满怀希望地想跟张旭学习笔法,多次登门求教。
张旭是杜甫笔下的“酒中八仙”之一,杜甫在诗中这样描述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颜真卿进士及第后结交的好友高适也这样描写这位草圣:“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更能几回眠。”也许当时诗名颇高的李颀描写得最为传神:“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在世人眼中,张旭嗜酒豪饮,放浪形骸,却落笔惊风雨,挥毫如云烟。在书法方面,张旭有足够的自信。他的笔法来源于舅舅陆彦远,陆氏一门的书法则来源于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再往前追溯,虞世南跟随智永学习书法,而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如此梳理之后,张旭正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的正宗传人,颜真卿想在笔法上精进,张旭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颜真卿想象中“弟子谦恭求学,老师倾囊相授”的景象并未出现,每当他虔诚地登门向张旭请教书法时,张旭总是像对待其他求教者一样,大笑几声,随便书写三纸五纸,然后乘兴走开,没有透露一句用笔结体的秘诀。对此,颜真卿极不甘心,他热切期待着,等有机会再向张旭请教笔法。
天宝五载(746)春天,颜真卿担任醴泉县尉期满,新的任命还没有下达。他听说洛阳的好友裴儆把张旭请到府中教授书法,当即决定赶赴洛阳,再次向张旭请教笔法。
裴儆的家,在天街旁宜人坊中。见到张旭,颜真卿迫不及待地请教。张旭淡淡一笑,缓缓说道:“要想书法有所进步,一要勤奋不辍,二要善于领悟,从天地万象中受到启发。我是观察公主的轿子与担夫争路而领悟出笔法的要诀,看到公孙大娘舞剑而体悟出落笔的神韵。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诀窍。”
这当然是敷衍之词。对于笔法的传授,古人向来极其看重,除志士高人,不肯轻易传授。学书之人,人品道德、天资禀赋、勤奋刻苦缺一不可。在那个时代,读书做官、功名仕进才是“正道”,与之相比,书法只是“小道”。走上仕途者,往往无心再钻研书法。而求教书法者,要么天资不足,要么只想扬名炫耀。张旭癫狂不羁的外表下,是一颗孤傲冷静的心。半生沧桑、荣辱备尝的张旭,在冷眼静观,也在耐心等待,等待合适的人选和时间,将笔法秘诀倾囊相授。
张旭早已听说过颜真卿,知道他二十五岁就进士及第,春风得意,也听说颜真卿在担任县尉期间政绩卓著。这样一个仕途可期的青年才俊,为什么如此痴迷书法,又能在书法道路上坚持多久,张旭心中笼罩着一层疑虑。
得不到张旭真传,颜真卿索性在裴儆家中住下,每天向张旭请教,每次的态度都愈发谦恭而坚定。
东都的春天繁花似锦,桃李花开花谢,风中纷飞如雪,之后樱花盛开灿若流霞,天街仿佛仙境。众芳摇落后,牡丹国色绽放。不觉间一个多月已经过去,进入暮春时节。天气日渐放暖,张旭心中的坚冰也在渐渐融化。
一个熏风拂面的晴暖午后,颜真卿恭敬地给张旭奉上一杯茶,诚恳地说道:“弟子驽钝,愿请长史传授笔法,定当终生勤学苦练,不负先生所望!”张旭久久无言,然后挥挥手,带颜真卿来到厅堂后的花园。
午后的阳光下竹影摇曳,几株盛放的姚黄明艳动人,芳香弥漫。张旭在胡床上坐下,命颜真卿坐在对面,缓缓说道:“笔法玄妙,非志士高人不可轻授。既要有天资禀赋,还要善于观察领悟。要学笔法,须认真细听,并讲出你的感悟。”颜真卿郑重点头,仔细聆听。
张旭每讲授完一种笔法,都停下向颜真卿提问。颜真卿总能答出要点,并侃侃而谈自己的领悟。张旭频频点头,拈须微笑。寂静的花园中,除了几缕清风、数声鸟鸣,就是师徒二人不疾不徐的问答之声。笔法传授完毕,已是红日西斜,暮色朦胧,师徒二人身上浸满花香。颜真卿站起身,向张旭深深施礼。
晚风中隐隐传来一阵歌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李白两年前游历东都时写下的,在洛阳广为传唱。满含思乡之情的曲调,此刻颜真卿听来却是如此悦耳。
后来,颜真卿深情地回顾这次对话,写下了著名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这既是一篇书法理论,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妨节录如下:
“予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已一年矣。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仆自停裴儆宅,月余,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长史前请曰:‘仆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