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那个男孩子是谁?”姑父指着我刚坐过的沙发问。
“小磊。”“小磊。”姑母和表姐笑着回答。
“小磊?别慌让他走,我再看看小磊!”姑父有点儿着急,声音提高了八度。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常常忘了自己是谁。
“小磊,小磊,别慌走,你姑父叫你!”表姐站在门口高声喊。
表弟陪着我刚登上电梯,赶忙下来,紧走几步到客厅,跪下一条腿,偎着端坐在沙发上的姑父,紧紧握住他的双手。姑父微笑着,慈爱的目光上下打量我。我注视着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眼眶一下子涌满热泪,我哽咽着安慰姑父姑母:“恁放心,明年春天我再来。以后,每年都来看您!”
“让小磊走吧,明年五一他还来呢!”表姐帮我宽慰两位老人,一双眼睛却已通红。记得上一次去南阳我才二十岁出头,刚刚参加工作,姑父姑母还没退休。三十年里,为事业,为学业,为生计,为家庭,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全力打拼,整整三十年没休过假,节假日比平时更忙,得坚守岗位,身为公家人,忠孝难两全。如今,姑父姑母已九十岁高龄,我也不是小年纪了。但是,在姑父眼里,我还是那个叫“小磊”的男孩子。今生今世,能这样称呼我小名的,也只有姑父姑母和表姐了。
姑母举家搬迁到南阳市,已是三十八年前的事情。1986 年之前,姑母带着表哥表姐表弟生活在山东单县一个叫鹿楼的小村庄。姑母算是住娘家,两家的院落相距二十米。那时,姑母在付庄联中当民办教师。姑父在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南阳地区工作,是一位公路桥梁工程师。打我记事起,一年之中最高兴的时刻莫过于过春节和姑父回家探亲,因为每一次姑父回来都能吃到美味的糖果和饼干,有几回还吃到了柿饼、核桃、板栗,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柿饼、核桃、板栗,香甜的记忆温暖了我的童年。
听我父亲讲,姑母年轻的时候是方圆十里唯一的女高中生,从我们村到单县一中要走三十华里的路,来回都靠步行。在物资极其匮乏的上世纪50 年代,得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好在辛苦没有白费,姑母最终考取了菏泽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眼看着能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菏泽师专意外“下马”。姑母学业没能完成,不得不回到原籍鹿楼村。那时候,姑母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公社安排她到邻近的付庄联中当民办教师,教初三语文。直到80 年代初,从上到下拨乱反正,恢复政策,姑母才得以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