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辰初春,为了申请中国作家协会个人会员,翻箱倒柜地寻找发表过作品的报刊,在一袋样刊中,看到了一本1983 年第三期的《海燕》杂志。我的记忆中未在《海燕》发表过作品,但还是翻了一下目录——确实没有我的名字。
这一期《海燕》,封面是于贵斌的油画《晨晓》:城市的路灯尚未熄灭,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年轻的清洁女工满面笑容地迎着晨光——这正是20 世纪80 年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刊名来自高尔基的《海燕》,我多次读过这首散文诗,“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充满力度的诗句,赋予了我巨大的信心。刊名题字是鲁迅的书法辑集,古朴、浑厚而又灵动。《海燕》最吸引我的是印在封面上的办刊宗旨:“中青年作家园地,文学青年的挚友。”
我就是那个时代江南小镇上的文学青年。我在乡村读完了小学,四年后离开家庭,到镇上的校办厂参加工作。百无聊赖之余,阅读成为我的业余爱好,书刊读得多了,自然地过渡到了练习写作的阶段。
校办厂西邻邮电局,门口大厅是办理业务的柜台,柜台后面有一排木架,插满了杂志,对外出售。那时我还不知道办理订阅,每次去投稿时,总要看一看木架上的新刊,如《收获》《十月》《当代》《江南》等大型期刊,如《东海》《西湖》《青年作家》等文学杂志,其中就有《海燕》。《海燕》六十四页,定价是三角钱。青年工人上班一个月,工资仅十八元,外加菜金补贴二元五角,只能节约花钱。而购买《海燕》,价格是可承受的范围,但更重要的是那醒目的办刊宗旨。我每个月的工资都要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去邮局买杂志、去书店买书,往往没到月底就囊空如洗了。
时至今日,我想不起来那时是否给《海燕》投过稿,但是收藏这本杂志,目的一定是为了投稿。从1981 年开始,十八岁的我充满激情地在写作、投稿。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使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全国各地的文学杂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复刊创刊,目不暇接。发表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无数的文学青年在这个梦想的激励下,投入到写作中去。文学有多热?就连我远在江苏的外公知道我业余写作后,都鸿雁传书:“祝你认真刻苦学习,为早日实现自己理想而奋斗!”
我每天下了班去食堂吃完晚饭,回到宿舍就信笔涂鸦——最近我从旧信中翻到过最初的习作,不要说主题、结构、情节、语言这些文学要素,就看方格稿纸中的字,一个个潦草飘忽,不忍卒睹,完全称得上“涂鸦”,真是难为了审稿的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