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王愿坚
我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王愿坚的作品,语文课本上的《党费》一文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对其内容和插图记忆犹新。后来,我女儿上小学时,我和她一起读了王愿坚的《三人行》,再次感受到了他作品的魅力。如今,我的小外孙也正在学习王愿坚的《灯光》。可以说,王愿坚的作品穿越时空,深深影响着我们几代人,这份文学的力量让人感慨不已。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深受茅盾、叶圣陶等老一辈作家和教育家的赞赏,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令我们由衷敬仰。在我有幸与王愿坚的接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他那一腔浓得化不开的文学情怀。
1987 年8 月底的一天,我慕名找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在临街的那幢教学楼二层办公室拜访了时任文学系主任的王愿坚。我喊了声“报告”,身着戎装的王愿坚笑盈盈地起身,迎过来与我握手。
我的第一感觉,他是一位气质爽朗且脸上泛着红光的军人。他言谈和蔼可亲,就像亲切的父辈,没有一点著名作家的架子。我简要汇报了自己当兵后的经历,他也说起当年随大军南下,进驻舟山群岛的种种情况,以及他是如何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正是基于对文学的共同热爱和深厚情怀,我们的交流逐渐变得兴奋而热烈。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