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十年前,参加“黄河万里行”采风的时候,我走的那一段是塞上江南——宁夏银川、中卫、吴忠。看到干燥的城市花圃,树荫下栽着水灵灵的大葱。穿着工作服,挥着大扫帚的大妈说,这么好的水,不栽点葱,委实可惜。于是,人们对花圃里的大葱都网开一面。它生长在一群争奇斗艳的花丛边,一点也不违和,也像一种叫葱的花一样,淡定而自信。
那里是黄河的上游,河的儿女或者说是河的子孙们,与中下游的晋南人一样,都有黄河的基因。母性的、恩养的、生长的基因。
中卫和吴忠的枸杞是特产,我原以为起自远古,问过老乡后才知道,原来是在六七十年前,一位回乡的教师利用附近的清水河,一点点培植起来的。于是枸杞从野生演变为种植,可以一望无际,可以红遍田地。我小时候曾扛着小锄头在晋南的沟塄上挖过枸杞子根,为的是打出皮来,可以卖到县药材公司,那是一味叫地骨皮的药,主解热、降压、降血糖。中卫的那位老师,用星星之火点燃清水河附近的土地,让枸杞子红遍枝头,像晋南的葡萄,压弯了密密的枝条。枸杞子卖得全国都是,成了享誉中外的特产。那位枸杞农告诉我们,清水河是黄河的支流。因为浇灌了枸杞,它也声名鹊起。
在银川附近的田野里遇见了铺满石片的土地,石地上拉着青翠的瓜秧,秧子上卧着圆溜溜的西瓜。我们惊奇于这样的情景,停下车走近去看,却没有想到,引过来一群包着漂亮纱丽的女人,她们七嘴八舌,反映有人截走了她们的黄河水,让今年的硒砂瓜个头没有往年大。我们答应,一定会向当地的同人反映后,才离开了那片神奇的瓜田。后来见《银川晚报》的朋友,说起这段插曲,他们笑笑,为了争河水,每年都有些大大小小的纠纷。历史上,为了黄河水,朝廷专门出过禁令,谁要是从官家的河渠里抢水、截水、偷水,格杀勿论。
河津人在山西,在晋南有些名声。有人说河津人直爽、豁达、开朗;有人说,河津人蛮横、霸道、粗野,也与争水有关。吕梁山脚下的村庄,玉米拔节的时候,老天一程子不下雨,玉米叶子干得拧成了绳,看上去真是一把火能点着。引过来浇地的黄河水,跑得再快也赶不上趟儿,争水、抢水便成了农家的日常。谁先把水引到自己地里,谁就能有一年的吃食。谁若在抢水上无智无勇,秋后颗粒无收,就要背着布袋出去要饭。
为了争一口母亲河的水,上下游的人都是以命相搏。
二
传说,母亲河的水有特异功能,谁若是经历了它的考验,一定会被上天委以重任,创造不凡业绩。
